李泽厚“本体论”美学思想探源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本体论”美学思想探源
更多相关文章: 李泽厚 本体论 先验哲学 历史辩证法 实践唯物观 儒家传统
【摘要】:李泽厚作为我国当代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创造性思维对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体论"美学思想的构建和发展是李泽厚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成果,它主要集中体现了李泽厚对康德的先验哲学、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观以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本体论"美学理论。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李泽厚 本体论 先验哲学 历史辩证法 实践唯物观 儒家传统
【基金】: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中国现代美学方法论”(11ZS48)
【分类号】:B83-02
【正文快照】: 李泽厚美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无论是“本体论”的提出和发展,还是其他学说的理论建构,都有着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的支撑。如果说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是一栋摩天大楼,那么他所吸收的思想理论资源就是被加固的建筑根基。李泽厚以其丰富的知识储备、理论积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初;;本体之情与生存的诗性言说——论李泽厚的“情本体”[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2 赵景阳;;李泽厚伦理思想概述[J];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3 郭立田;谈分析与综合——与李泽厚同志商榷[J];文史哲;1978年04期
4 赵士林;并非对话——评《与李泽厚对话》[J];求索;1987年04期
5 博凡;李泽厚教授谈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何以不深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2期
6 卫毅;;李泽厚 寂寞思想者[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20期
7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J];国学论衡;2002年00期
8 施依秀;温玉林;;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郑君山;;李泽厚论形象思维回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体系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论文提要[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6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7 刘悦笛;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8 李泽厚 刘绪源;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李泽厚伦理课最后探讨何为哲学[N];东方早报;2014年
10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耕;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李龙;李泽厚自然人化说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3 杜彦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李泽厚“新启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5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6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高益刚;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D];山东大学;2007年
9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10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33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3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