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10:00

  本文关键词: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康德 马克思 李泽厚 西方美学 中国化


【摘要】: 美学研究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将中西方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及跨国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异质于西方且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传统美学面临严峻挑战。李泽厚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美学的领军人物,为中西美学的融通并进而建立中国当代实践美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李泽厚美学思想的个案研究,探索李泽厚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对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美学思想加以改造,进而与中国传统相融合,最终创立了实践美学的历史进程,试图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应对西方美学的冲击与挑战,建设新世纪的中国美学寻求一条可行性的发展道路。作者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对于未来中国美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康德 马克思 李泽厚 西方美学 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第一章 要康德,不要黑格尔6-21
  • 第一节 主动和积极的选择6-15
  • 第二节 与康德的契合与相通15-21
  • 第二章 源自康德以来的人的哲学21-30
  • 第一节 美的本质21-24
  • 第二节 积淀说24-27
  • 第三节 情感本体27-30
  • 第三章 李泽厚的独立品格30-39
  • 第一节 以马克思《手稿》为基础30-33
  • 第二节 实践美学与"自然人化"33-36
  •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美学体系36-39
  • 第四章 循马克思、康德前行39-47
  • 第一节 本土传统与异质文化39-41
  • 第二节 人类视角与中国眼光41-45
  • 第三节 美学即人学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晋华;;李泽厚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J];华文文学;2011年03期

2 俞吾金;;如何理解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观念[J];哲学动态;2011年05期

3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4 郭辉璇;;该中国哲学登场了?[J];社会观察;2011年09期

5 吕泥璇;;崇高:生命的高度——再读康德[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6 黄万滨;;从理性到自律——康德道德哲学逻辑推演[J];学理论;2011年23期

7 周良发;;李泽厚现代儒学论要——《略论现代新儒家》再评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任鹏军;;论“美本身”[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9 ;新书快报[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09期

10 王馨;王立新;;论中国哲学最初的“被”冷遇[J];学术界;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人本主义美学中的生态关怀[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杜镇远;;解读康德对“上帝”理念的批判[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艾四林;;康德和平思想的当代意义——哈贝马斯、罗尔斯对康德和平思想的改造[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维度[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张旭;;论康德的永久和平观念中的道德与政治[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谢地坤;;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江怡;;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月如;;论康德的自然意图论[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剑澜;;康德的启蒙之问[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何怀宏;;现代伦理学:在康德与卢梭之间[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2 李泽厚 刘绪源;中国呼唤“情本体”的现代性[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刘淡;康德:书斋里的人类立法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洁;李秋零:酒酣胸胆译康德[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6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7 记者 施艳燕;药明康德并购百奇生物[N];苏州日报;2011年

8 房向东;康德不懂中国[N];北京日报;2001年

9 潇阳;康德:思想天空中的一颗巨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叶秀山;为什么还要读康德的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姜淼;自由与权利—康德政治哲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徐晓宇;康德的自由观及其人学维度[D];吉林大学;2012年

4 陶立霞;康德目的论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姚修杰;康德自由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曹峰;我可以希望什么?[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宫维明;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李佰志;康德形而上学的目的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9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新宝;试论康德法哲学思想[D];安徽大学;2002年

2 聂海杰;从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困境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松;康德道德哲学视野中的道德评价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高雯君;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直观问题的探讨[D];复旦大学;2010年

5 冯香;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文凯;自由视角下的道德与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海军;康德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建;论康德的道德情感[D];南京大学;2011年

9 袁立国;道德与法的边界[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孔兆政;论康德的权利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35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35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6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