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中国诗性美学一个关键元范畴
本文关键词:“归”:中国诗性美学一个关键元范畴
【摘要】:"归"字在"五经"及中国古典文学、文论中举不胜举、俯拾可得。在文学的规约和语义的演变中,"归"字逐步从女子出嫁、归省之义演变为返回、回归的家园感和归属感,并具有文学家园体验、思乡怀旧和精神超越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中国古典诗性空间和诗性美学的面貌。从文学表征而言,"归"彰显出"重情恋家的归乡情结"、"登山临水的归隐体察"和"同情超越的归真之志"三个层面;从美学层面而言,其所建构的家园美学和空间体验也使得"归"成为中国文论和美学的关键元范畴,构建了"向内转"的诗性美学。而由此生发的诗性空间也呼应、契合了西方诗性智慧的传统,从而共同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强调重新回归人性完满的生存状态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归” 家园美学 自然 诗性 空间体验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12&ZD153) 2013年度武汉大学博士自主科研项目“空间转向与后现代审美经验”(20131110102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诗·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1][p.8]之句,有女子出嫁之义,《说文解字》的卷二止部也对“归”进行界定:“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2][p.68]而“归”字在“五经”及中国古典诗文、文论中举不胜举、俯拾可得,其原初之义正是女子出嫁或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熊刚;论宋代诗歌的理趣[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许抗生;;《淮南子》论“无为而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刘长华;;自我认知的难题:鲁迅小说与故人相逢叙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谭帆;;诗话与评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两种主体形式[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姚晓鸣;;希腊女神的女人角色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8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葛舒荃;;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保护自然美的实践选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杨庆隆;;全球化背景和中国的“原生态文化”语境[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叶;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诗性”魅力[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高皓s,
本文编号:942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4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