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自然”的审美意蕴
发布时间:2017-09-30 13:07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代“自然”的审美意蕴
【摘要】:“自然”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基本义项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和“自然界”。“自然”概念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思考和解读的,老子是我国思想史上集中阐释“自然”范畴的第一人,其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对“自然”的进行了思考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自然”概念也不再局限于哲学领域而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艺范畴。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考中的“自然”和文艺活动中的“自然”所蕴含的内容,并进一步分析概括了“自然”的审美意义在于“保全天性”、“人物齐一”和“真”,以此完整全面地阐述作为中国古代元范畴之一的“自然”的审美意蕴。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哲学思考中的“自然”的丰富内涵。首先指出“自然”概念的提出背景是古人对“天人合一”理想状态的追求,“自然”实际上源自于古人对于“天道”的哲学思考。然后选取分析了古代不同文化形态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观。第一是以老子、庄子、《淮南鸿烈》为代表的道家文化自然观,认为“自然”的基本内涵就是“虚静无为”。第二是以《郭店楚墓竹简》、《中庸》等儒家文献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自然观,强调人之性情、仁德的天然自然。第三是以王弼、嵇康和郭象为代表的魏晋自然观,既强调人之情性自然,又强调“少私寡欲”的虚静自然,其“自然”是儒道文化自然观的有机融合。 第二部分分析了文艺活动中的“自然”内蕴。第一,“自然”是文艺作品的表现对象。分析了自然特别是实体自然界成为文艺作品表现对象的原因,并将代表作品进行分类分析。第二,“自然”是文艺创作的理想追求。其追求主要体现在古代文艺创作普遍要求“无意为之”的创作态度和“不以力构”的创作方法。第三,“自然”是文艺批评的判断标准。文章结合古代文论、画论、书论从“不工为上”和“不隔最佳”两个方面论证分析“自然”范畴对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影响。 第三部分概括了“自然”的审美意义。文章结合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分析论证“自然”之所以成为一个审美范畴在于它所蕴含的自由的内涵,中国古代“自然”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全其天性”,即强调万物的天性自然,万物天性得以保全便能体验“逍遥无碍”的自由境界,而“全其天性”的方法和途径是“无为”和“立诚”。第二,“人物齐一”,强调人与万物关系的和谐交融。在改变人对自然万物的美的钳制和破坏的同时取消自身的角度局限,从而获得“与万物同春”的全方位的审美体验。第三,“真”,强调复归生命本性和率性任情,从而摆脱功利之心达到“无关心的满足”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代“自然”的审美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它所指向的审美不仅是艺术的审美更是人生的审美,它代表着中国古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在这个缺失个性、和谐及真的时代,在这个不“自由”的时代,研究自然、感受自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自然 自由 审美意蕴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对象分析10-12
- 1.2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12-14
- 1.3 文章结构14-16
- 2 哲学思考中的“自然”16-32
- 2.1 道家自然观17-22
- 2.2 儒家自然观22-26
- 2.3 魏晋自然观26-32
- 2.3.1 名教本于自然27-28
- 2.3.2 “越名教而任自然”28-30
- 2.3.3 名教即自然30-32
- 3 文艺活动中的“自然”32-48
- 3.1 “自然”是文艺作品的表现对象33-37
- 3.2 “自然”是文艺创作的理想追求37-42
- 3.2.1 “无意为之”的创作态度37-39
- 3.2.2 “不以力构”的创作方法39-42
- 3.3 “自然”是文艺批评的判断标准42-48
- 3.3.1 “无工”为上45-46
- 3.3.2 “不隔”最佳46-48
- 4 “自然”的审美意义48-68
- 4.1 “全其天性”51-55
- 4.1.1 “无为”以保全51-53
- 4.1.2 “立诚”以成全53-55
- 4.2 “人物齐一”55-61
- 4.2.1 “物化”58-59
- 4.2.2 “我大”59-61
- 4.3 “真”61-68
- 4.3.1 “见素抱朴”62-64
- 4.3.2 率性任情64-68
-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4
- 后记74-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荣;;论自然范畴的诗学价值[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2 黄有东;论“自然”范畴在中国美学中的本来意义[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谭容培;论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1期
4 包兆会;庄子美学的泛“自然”倾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薛富兴;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理论意义[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03期
6 毛明;《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李春青;论“自然”范畴的三层内涵——对一种诗学阐释视角的尝试[J];文学评论;1997年01期
8 刘绍瑾;自然:中国古代一个潜在的文学理论体系[J];文艺研究;2001年02期
9 蒲震元;;“自然”论的文艺美学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范明华;论作为审美评价范畴的“自然”[J];中州学刊;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948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48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