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自然——黄海澄教授的学术生态
本文关键词:大道自然——黄海澄教授的学术生态
更多相关文章: 文艺学 理论与方法 学术大师 学术生态 系统调控 育人之道 美学 中国古代文学 系统科学 价值哲学
【摘要】:正黄海澄教授从事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已达六十五周年,观其学术规程,满眼碧桃红李,一派与众不同的学术生态。他的学问之道、思维之道、育人之道,构成了整体的治学之道,显现了学术发展的核心规律,包蕴了学术大家和学术大师的形成机理,值得很好地总结与弘扬。一、国学—科学—哲学的学问之道黄老师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五年的本科修读,打下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深厚基础,为其后的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准备了条件。在此基础上,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大学;
【关键词】: 文艺学 理论与方法 学术大师 学术生态 系统调控 育人之道 美学 中国古代文学 系统科学 价值哲学
【分类号】:B83-0;I01
【正文快照】: 黄海澄教授从事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已达六十五周年,观其学术规程,满眼碧桃红李,一派与众不同的学术生态。他的学问之道、思维之道、育人之道,构成了整体的治学之道,显现了学术发展的核心规律,包蕴了学术大家和学术大师的形成机理,值得很好地总结与弘扬。一、国学—科学—哲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元雕;王一雅;黄邦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3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武威利;关巍;;近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要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蔡辉明;;美国公共行政学思潮的范式变迁——路径、划分和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赵亮;;论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异同[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胡丁慧;;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德育中的借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浦劬;;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共和——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转换析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志伟;;波普尔、库恩与传统科学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田闯;王紫琳;;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娄瑞雪;;试析科学合理性问题—以一种历史演变的角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杨韬;;对科学发展的重新认识——构建中国科学大范式的探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思坤;影响力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卫平;论库恩语言学转向的根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瑜;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郑媛媛;科技创新社会生成维度问题的思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爱云;论绿色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全田,刘春蕾;美学文艺学本体论问题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於贤德;;文艺学、美学对消费主义挑战的回答[J];学术研究;2006年06期
3 宋一苇;;审美现代性批判如何可能[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张弘;美学文艺学世纪进程的当代阐释[J];学术月刊;1998年07期
5 刘文波;走出阴影──在哲学与文艺学之间(四)[J];文艺评论;1998年06期
6 李西建;消费时代与文艺学研究的问题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现代传播;2005年01期
8 杜书瀛;“方法论”热──新时期文艺学的反思之一[J];文艺争鸣;1999年01期
9 张晶;文艺学美学视域中的视觉文化(笔谈)[J];求是学刊;2005年03期
10 朱明明;;“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文艺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黄力之;;艺术本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同尝试——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契的比较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毛庆其;谭志图;;论社会主义文艺学学科建设[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李衍柱;;马克思主义人论和文艺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曾庆元;;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回顾与反思[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徐汝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借鉴性的思考[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正民;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3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4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骆冬青;《文艺之敌》自序[N];文艺报;2006年
7 周雪梅;继承与拓展[N];中国艺术报;2003年
8 ;高扬新人文精神的旗帜[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田欢;文艺学应对全球化语境[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徐珂;文艺学理论边界不能无限扩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4 祁永芳;新时期文艺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t;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孙斌;守护夜空的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8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施立峻;审美批判与理性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龙;英语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与审美[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赵禹冰;王国维对美学文本的阅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丽青;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陶国山;现象学与罗曼·英伽登美学[D];苏州大学;2005年
5 乌楞花;策·孟和文艺观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6 喜力;从《拉奥孔》看文学与造型艺术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7 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9 尚景建;谱系学方法与身体关怀[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文;“和”:艺术通向现实的可能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64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6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