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和桐城派
本文关键词:朱光潜和桐城派
【摘要】: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近人研究朱光潜,总喜欢谈他和西方美学之间的关系,而对其与中国传统的关联言之甚少。这种认识应该说是不完整的,既不符合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朱光潜本人实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个学者的学术特征和学术理念,可以从他所接受的教育大略看出,这也是朱光潜本人的看法。朱光潜从六岁入塾读书,14年中国传统教育,14年西方学院式教育,而前14年,显然更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此外,他自己所谓“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儒家传统之木”的说法,也表明他的学术指向是中国。所以,朱先生虽出洋多年,喝了许多洋墨水,在美学思想中亦受到从黑格尔到克罗齐许多大家的影响,但其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学者。朱光潜的美学是有根的美学,朱光潜的学术之根在中国。 朱光潜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课题,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现代美学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而其中,朱光潜和桐城派又是重中之重,源中之源。众所周知,朱光潜1897年生于安徽桐城,在桐城度过了人生黄金阶段的前20年,接受了纯正的桐城派教育和学术启蒙,且被桐城派后学誉为“可以接古文一线之传”。朱光潜后来的文章风格、诗学趣味、理论建树、美学翻译等等无不与桐城派有关,无不可以在桐城派那里找到根源。 虽然朱光潜从来没写过一篇专论桐城派的文章,但其影响无处不在。朱光潜和桐城派的关系,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与老根的联系,相互纠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由于双方都非常庞大而繁复,也由于笔者对朱光潜和桐城派都只是浅尝,所以本硕士论文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梳理工作,大致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它们分别是:朱光潜的学术观、朱光潜对桐城派的评价、朱光潜与桐城派的人生联系及朱光潜与桐城派的学理联系等,其中第一部分是方法论,第二部分是观念和态度,第三部分是背景说明,第四部分是本文重点和难点。四个部分,互相说明,互相支撑,共同构建朱光潜和桐城派的大厦。 本论文通过探讨朱光潜与桐城派的诸多关联,希望澄清学术界对朱光潜的一些片面和错误看法,还朱光潜美学以真实的面貌。朱光潜先生不只是一个西方美学专家,更不是什么西方美学在中国,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美学,他的思维方式、理论话语、精神品质无不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他的美学之根在中国。朱光潜与桐城派,是一个人与一个流派,又不仅仅如此。某种程度上,两者之间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朱光潜从桐城派走向世界,桐城派借朱光潜因袭和生展。朱光潜对桐城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为今天的学者提供一种学术范例,而且为中国传统文论美学的现代化,为中国现代美学和现代学术的建立提供一种范例,那就是:1.学术是有根的,学术的根就是它的传统。2.对待传统,我们既不能全盘继承,更不能全盘否定,而要有选择有甄别,批判吸收,发扬光大。3.现代学术的建立,必须建立在中西融通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朱光潜 桐城派 美学 中国传统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朱光潜的学术观10-22
- 第一节 学术是有机的10-12
- 第二节 学术是历史的12-15
- 第三节 学术是自由的15-18
- 第四节 学术是科学的18-22
- 第二章 朱光潜对桐城派的评价22-29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的批评22-24
- 第二节 朱光潜对桐城派的评价24-29
- 第三章 朱光潜与桐城派的人生联系29-40
- 第一节 相近的自然人文背景29-30
- 第二节 家族联系30-31
- 第三节 教育联系31-35
- 第四节 朱光潜与桐城派后学的交谊35-40
- 第四章 朱光潜与桐城派的学理联系40-72
- 第一节 义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40-47
- 第二节 "因声求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47-59
- 第三节 阳刚阴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59-64
- 第四节 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64-72
- 第五章 朱光潜和桐城派关联的当代意义72-77
- 第一节 学问是有根的72-74
- 第二节 现代美学必须建立在中西融合的基础上74-77
- 结论77-79
- 参考文献与注释79-84
- 致谢84-8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开亮;;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2 周瑜;;广绣艺术价值之剖析[J];包装世界;2011年03期
3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4 吴昭;;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5 王建国;;刘宓庆著《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述评[J];民族翻译;2009年01期
6 宋伟;;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7 敖柏;王以宁;;诗意的现实寻找——对电视纪实栏目《回家》的多维思考[J];中国电视(纪录);2009年09期
8 曹佳丽;;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9 张法;;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10 彭锋;;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阚华;吴光龙;;试论桐城派文献目录的整理编纂[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前言[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德宽;;在“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卓晓静;;在“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致词[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操鹏;;戴名世:桐城派开山鼻祖[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文新;;清代文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根苗;桐城派研究会成立[N];安徽日报;2000年
2 江小角;重新审视桐城派[N];安徽日报;2005年
3 杨扬;发掘桐城精神 弘扬皖派文化[N];安徽日报;2005年
4 郝亚明;《桐城派名家文集汇刊》[N];安徽日报;2005年
5 高黛英;桐城派研究的厘清与突破[N];安徽日报;2005年
6 徐成志;桐城派研究的新创获[N];光明日报;2007年
7 徐成志;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7年
8 晓雨;读《西方美学论稿》[N];文艺报;2001年
9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10 本报通讯员 程景生;和谐桐城美名扬[N];安徽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3 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任真;论中国当代的《毛诗·大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6 陈振华;古典与现代[D];厦门大学;2008年
7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雪山;朱光潜和桐城派[D];安徽大学;2010年
2 王丽;桐城派三祖与桐城派的立派及学术传播[D];安徽大学;2012年
3 吕敏;桐城派与中国诗学传统[D];安徽大学;2012年
4 黄颖;论桐城派对韩愈文论的接受与发展[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5 宋秀芝;桐城派诗论与近代中国的转型[D];安徽大学;2012年
6 王杨;林纾与桐城派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方新;桐城派“姚门弟子”刘开文论和创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8 禹秀明;桐城派古文理论与《史记》[D];西南大学;2010年
9 杜正华;重省·接受·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72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7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