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23:15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改革开放 民族声乐 多元化发展


【摘要】:结束了十年浩劫,新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我们的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稳步提高,而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民族音乐艺术必须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研究民族音乐这三十年来的发展是有其必要性的。 在这三十年中,民族声乐艺术总是在矛盾与争论中前行。不仅经历了中西方法之争,也有学院派和原生态的形态之争,舞台表演方法的转变以及在新时代“民通”唱法的出现,使得民族声乐在矛盾与争议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路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发展、大众审美的变化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也使得民族声乐发展出了具有时代感新作品与新方法。而飞速发展的现代传媒技术也对民族声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声乐在这些年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千人一腔的歌曲演唱方式以及千人一面的表演方式等问题。而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步分析,试提出几点建议作为解决之道。 本篇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陈述了我的选题背景、意义等;第二章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民族声乐发展概述,分三个阶段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突破与成果;第三章从民族声乐发展的现状与几个突出尖锐的矛盾与问题入手,对民族声乐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梳理;而第四章主要围绕着我们今天看到的民族声乐是怎样形成,对影响它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第五章为结论,在肯定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民族声乐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居安思危,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改革开放 民族声乐 多元化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6
  • 第一章 引言6-10
  • 一、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和意义6
  • 二、研究综述6-9
  • 三、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9-10
  • 第二章 浩劫后的复苏10-15
  • 一、时代条件10-11
  • 二、阶段性发展11-12
  • 三、重大成就12-15
  • (一)创作发展恢复自由12-13
  • (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13
  • (三)理论研究深入推进13-14
  • (四)代表人物不断涌现14-15
  • 第三章 争鸣中的前行15-20
  • 一、唱法之争15-16
  • 二、形态之辩16-18
  • 三、“民通”之生18-20
  • (一)何为“民通”18
  • (二)“民通”的产生18-19
  • (三)“民通”的发展19-20
  • 第四章 影响下的发展20-25
  • 一、社会变革20
  • 二、大众审美20-21
  • 三、风格之变21-22
  • 四、科技手段22-25
  • (一) 现代媒体技术22-23
  • (二) 广播电视产业23-24
  • (三) MTV24
  • (四) 演出市场24-25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25-30
  • 一、着力教育改革25-26
  • 二、挖掘传统文化26-27
  • 三、紧跟时代发展27-28
  • 四、大力保护“原生”28-29
  • 五、研讨合作交流29
  • 六、强调多元发展29-30
  • 参考文献30-32
  • 致谢32-33
  • 作者简历33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陈志红;从原生态民歌的流行看中国民歌发展新趋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清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有机统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改峰;宋祖英歌唱艺术探析[D];河南大学;2010年

6 王雯;探究彭丽媛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特色[D];河南大学;2010年

7 柳静;论声乐美学对声乐艺术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冬梅;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大海;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海霞;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9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09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e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