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柳琴戏艺术特色及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东柳琴戏艺术特色及发展研究
【摘要】:山东省音乐资源丰富,传统戏剧众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兼容的艺术氛围,滋养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地方风格的民间戏曲。柳琴戏是生长在民间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流传于山东鲁南地区临沂和枣庄一带的地方小戏种,民间俗称“拉魂腔”。柳琴戏不仅仅在鲁南地区盛行,与其接壤的江苏、安徽、河南等地也有“拉魂腔”的身影,除了山东鲁南地区对柳琴戏非常重视,江苏徐州的柳琴戏在艺术形式的保存和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对这一剧种的传承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别具一格的柳琴戏,民间广阔的生存空间为它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恰如群众赐予它的“拉魂腔”美称一样,曲调优美,拉人魂魄。 任何一个剧种能够保存下来,必将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柳琴戏在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饱含了历代老艺人的心血。他们将柳琴戏的音乐特色和姊妹艺术形式进行了借鉴和吸取,保留了精华,去除了糟粕。丰富的音乐内容,朴实的音乐风格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柳琴戏艺术特色。分析柳琴戏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我们发现在漫长的历史沉积中,,文化、民俗、语言、地域以及姊妹艺术对柳琴戏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五部分对山东柳琴戏进行了分析: 第一部分是本课题开展的背景研究以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一个临沂本地人,对于临沂本土生存的戏曲形式,笔者不仅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自己所学的音乐专业对柳琴戏的音乐形态也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利用文献研究、谱例分析、田野调查、网络调查法等方式进行了论文的开展工作,收获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第二部分是对山东柳琴戏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分别对柳琴戏的形成时间、形成地域以及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柳琴戏形成的五个时期进行了脉络的梳理;第三部分是对山东柳琴戏艺术特征的分析。分别从柳琴戏的唱腔、文场和武场、剧目以及牌子曲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使人们对这个地方剧种有更深刻的认识;第四部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对山东柳琴戏继承和发展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对柳琴戏生存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了柳琴戏发展的可行性策略;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柳琴戏 拉魂腔 艺术特色 唱腔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7.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一、 研究背景8-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三、 文献综述10-12
- 四、 研究方法12-14
- 第一章 山东柳琴戏的形成和发展14-17
- 一、 柳琴戏的形成时间14
- 二、 柳琴戏的形成区域14-15
- 三、 柳琴戏的发展过程15-17
- 第二章 山东柳琴戏的艺术特征17-37
- 一、 剧目17-21
- (一) 分类17-19
- (二) 题材19-20
- (三) 特征20-21
- 二、 板式与唱腔21-31
- (一) 质朴的基本腔21-28
- 1. 板式21-25
- 2. 特点25-28
- (二) 瑰丽的色彩腔28-31
- 1. 板式28-31
- 2. 特点31
- 三、 文场与武场31-33
- (一) 文场31-32
- (二) 武场32-33
- 四、 伴奏与曲牌33-37
- (一) 伴奏33-35
- (二) 曲牌35-37
- 第三章 山东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37-42
- (一) 现状分析37-39
- 1. 剧团发展缓慢37
- 2. 传承人才缺乏37-38
- 3. 戏曲审美下降38
- 4. 管理观念落后38
- 5. 缺乏创新人才38-39
- (二) 发展措施39-42
- 1. 加强政府扶持39
- 2. 加强自身发展39-40
- 3. 加强外界联系40-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7
- 附录47-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志;;浅谈柳琴戏的艺术特色[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黄丽红;;谈柳琴戏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剧影月报;2007年06期
3 崔长永;浅析柳琴戏的唱腔特点[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4 胡永明;;柳琴戏——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剧种[J];剧影月报;2006年06期
5 杨楠;;鲁南柳琴戏之花鼓考[J];民族音乐;2008年01期
6 杜娟;;柳琴戏的发展出路在于不断创新[J];剧影月报;2008年01期
7 黄丽红;;浅探柳琴戏的唱腔与唱法[J];剧影月报;2008年01期
8 李峰;;柳琴戏的音乐与板式[J];剧影月报;2009年02期
9 郭琳;;浅析柳琴戏的伴奏[J];剧影月报;2007年01期
10 褚庆兰;;振兴柳琴戏之我见[J];剧影月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英;;嵊州吹打的艺术特色[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杨德;;试论黄平苗族泥哨的艺术特色及价值[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周华;王修文;;浅谈《夜走灵官峡》的艺术特色[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4 刘新民;;《古舟子咏》主题及艺术特色浅论[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张成坤;;浅谈丁宝桢诗词的艺术特色[A];全面的总结 科学的评价——丁宝桢诞辰18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雷河清;彭剑青;;毛泽东诗词艺术特色探微[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马晓萍;;由几首柳琴曲浅谈它的历史与发展[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章燕;;两种诗歌传统的交融——从《墓畔的哀思》诗群看屠岸十四行诗的艺术特色[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马兴荣;;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10 孟云飞;;流行书风浅议[A];北京三希堂艺术院艺术家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燕;华西村特色艺术团的艺术特色[N];中国特产报;2002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孟菁苇;沈好放 主旋律创作应有独到艺术特色[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3 榕江县文化馆 欧安祝;榕江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色[N];贵州民族报;2011年
4 要力石;《三国演义叙事艺术》讲述“三国”的艺术特色[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路娴;浅谈《雪国》的艺术特色[N];山西日报;2004年
6 何镇邦;良好的创作心态与鲜明的艺术特色[N];文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史涌涛;彰显云冈文化艺术特色[N];大同日报;2010年
8 刘国彬;泰山压脊不折腰——浅析电影《詹天佑》的艺术特色[N];解放军报;2002年
9 邓晖 李发中;秦岭新作《弃婴》的艺术特色[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李齐云邋记者 涂冰;精益求精 突出文化艺术特色[N];宜春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吴冠文;谢灵运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丁恩全;孙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张文飞;洪迈《夷坚志》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7 石天飞;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彦明;李奎报散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陶宇;雕塑公园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10 萧萍;折光的汇合:暧昧与胁迫性生存[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丽;宋元教育小说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龙新辉;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论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廖敏;清水建筑环境的探索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潘秋平;四川现代散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靳伟娜;张天翼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6 常虹;电视广告音乐艺术与商业属性分析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7 崔蕾;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艺术特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朱丹丹;户外广告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艺术特色塑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刘龙;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东亮;歌剧《卡门》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36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36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