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以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为例,谈莫扎特音乐与中国文化的共鸣—初探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当代社会普及的方向

发布时间:2017-12-16 10:01

  本文关键词:以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为例,,谈莫扎特音乐与中国文化的共鸣—初探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当代社会普及的方向


  更多相关文章: 莫扎特 单簧管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中国文化


【摘要】: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意为“上帝的宠儿”,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家庭。自幼显露非凡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苦,始终在与贫穷与疾病斗争,这斗争直到他三十五岁才由死亡加以结束。然而他的音乐中却总是充满了快乐,他的音乐基调始终是温暖、开朗、热情的。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作为莫扎特的盖棺之作,创作于1791年,当时莫扎特已经疾病缠身,处于生命的最后弥留时光。此曲是为他的好友安东.斯塔德勒所作。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柔板,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A大调,6/8拍子,回旋曲式。 在《与傅聪谈音乐》一书中,傅聪说过:“中国人的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道家的著作《淮南子》当中对音乐的描述用这样四个字来形容“大乐必易”,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在演奏技巧上并没有太多的难度,很多演奏家认为,童真与自然是很好演奏莫扎特作品的必要条件。因为莫扎特用最简单的语言直接去叙述了最质朴的情感:快乐,欢笑,幸福。这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和向往的东西,在他的音乐之中都能够找到。 莫扎特音乐的意境在中国古代的很多诗歌中都能得到印证。其音乐所反映出的价值观与中国的经典哲学思想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从价值观,生死观,处世观等方面都有所呼应。 当代,演奏家为了更好地推广古典音乐也开始做过很多的尝试,以此来适应大众的欣赏要求:例如,古典与流行的结合,高科技现代技术的运用,以及演奏方式上的创新。 本文通过对于《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乐曲风格等较为系统地分析,站在欣赏者的角度,从莫扎特音乐的旋律、意境、到哲学内涵,和中国的文化进行比较。同时对于古典音乐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推广和发展也做了一些总结和探索。希望从中国文化入手,为高雅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一些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2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弦影;;论莫扎特的音乐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相融性[J];大众文艺;2010年17期

2 张楠;;从周杰伦到莫扎特——通过授课实践看大学校园高雅音乐的普及[J];黄河之声;2011年16期

3 叶明媚;;莫扎特的“花枝春满,天心月圆”[J];南腔北调(明星版);2006年07期

4 王方易;浅谈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李岩;莫扎特音乐与中国文化[J];音乐爱好者;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1295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295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9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