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混声唱法”称谓探析
本文关键词: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混声唱法”称谓探析
【摘要】:民族唱法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多种"混声唱法"的称谓,如"小膛调"、"云遮月"、"音膛相聚"等。这些理论概念表明,"混声唱法"不仅是西方创建的一种技法,也是中国的声乐艺术所创建和使用的一种技法。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6
【正文快照】: “混声唱法”的称谓源自西方,第一个提出“混合”这个概念的是新意大利派的代表兰培尔蒂(flamperti 1811-1892)[1]。他认为“人人都知晓基本的声区发声机制,所以才把它们连接成混合产生的另一种音质,与那些直接属于上一声区或下一声区的音质相分离与区别。”[2]这一认识产生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白秉权;民族唱法的两个基本功[J];人民音乐;1985年04期
2 宋学琦;“谭派”形成后谭鑫培的艺术活动[J];戏曲艺术;1982年03期
3 刘安煌;唱论散记[J];中国音乐;1982年02期
4 朱仲禄 ,刘凯;有关“花儿”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1983年03期
5 顾旭光;论歌唱中的丹田气[J];中国音乐;1983年04期
6 李文珍;ul歌假声及其根源[J];中国音乐;1984年04期
7 王永全;谈蒙族歌唱风格[J];中国音乐;1985年03期
8 何为;论戏曲声乐的特性[J];中国音乐;1987年01期
9 科·奈德 ,高群;现代歌唱方法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音乐;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腾蛟;;闽东畲歌之“假声”研究[J];歌海;2012年06期
2 黄丽群;;畲族民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3期
3 王成文;;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声训练[J];黄河之声;2009年10期
4 乔新建;中国“混声唱法”的创建与特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樊祖荫,赵晓楠;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乔新建;假声漫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乔新建;;跨越有障碍声区的理论界限[J];音乐研究;2006年01期
8 郭克俭;;学科概念驱动下的自觉意识(上)——1997至2007年我国(大陆)声乐学术叙事考索[J];音乐研究;2008年05期
9 蓝雪霏;;1950-1997年的畲族音乐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03期
10 周国玉;也谈民族声乐的声音与语言特点[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亮;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郭小青;《唱论》辨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琳;传统声乐文化的回归[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 邢燕燕;1980-1999年花儿研究综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魁丽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 徐琨;关于“唱在气息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罗九红;二夹弦戏曲音乐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廖薇;戏曲的板式变化体在现代声乐作品中的运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7 张小军;“生活化的”歌唱呼吸及教学手段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裴晓琦;“小”声音“大”学问[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9 梁振中;信天游演唱的多维透视[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10 刘畅;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花子;民族声乐与声音训练[J];东疆学刊;1999年02期
2 李敏;当前民族声乐演唱之我见[J];音乐天地;2004年05期
3 汪湖;中国音乐学院、湖南省文化局联合举办民族声乐训练班[J];中国音乐;1981年02期
4 吕呐;民族声乐训练班胜利结业[J];中国音乐;1981年04期
5 周大风;漫谈字正腔圆[J];中国音乐;1983年01期
6 任风秋;略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7 郭克俭;民族声乐男声的几种演唱模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廉明子;民族声乐艺术演唱综合能力刍议[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杨丽;浅谈民族声乐中字的演唱——兼谈我教学、演唱的一些体会[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朱红;;民族声乐的特性与发展[J];艺海;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坚持多样化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金惠子;民族声乐文化的优秀传承者——黑力[N];音乐生活报;2011年
3 ;听谭晶混声唱法品“跨界歌手”艺术型实音[N];音乐生活报;2011年
4 石惟正;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2000年
5 梁占峰;唱法与审美多元化[N];音乐周报;2004年
6 ;揭示谭晶真假声巧妙分工听谭晶混声唱法(二)[N];音乐生活报;2011年
7 天水市歌舞团 杨涛;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N];天水日报;2009年
8 金鹿;黄钟大吕中国流[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记者 原中倩;良好个人修养是学艺的基础[N];海南日报;2009年
10 韩溪;站得再高些 想得再远些[N];文艺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2 张雯雯;《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岩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脉络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洁玉;从音响载体看我国20世纪80年代民族声乐发展状况[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4 王佳丽;京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融合[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葛静;从我国民族声乐教材中选析几首优秀曲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6 杨娴静;戏曲的咬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具体运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7 郭晓芳;中国民族声乐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秦缘;和而不同,多元并存[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李响;高师民族声乐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丽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性特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00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30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