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多思维,多角度的审视——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

发布时间:2017-12-18 17:27

  本文关键词:多思维,多角度的审视——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


  更多相关文章: 斯克里亚宾 神秘和弦 三全音 泛音列 有限移位调式


【摘要】:斯克里亚宾晚期的创作是由和声因素构成的,由"神秘和弦"变化而来。"神秘和弦"不仅是斯克里亚宾开创的和声表现手法,也是欧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音乐发展的重要环节。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这一和声现象进行阐释,从而使这一理论不断的成熟、完善,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理解斯克里亚宾的和声技法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论参考。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分类号】:J614.1
【正文快照】: 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1872—1915)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具有新创作思维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以及创作手法充分体现了对传统理论的反叛精神,尤其是他开创的新的和声风格与技法——运用四度叠置构成的“神秘和弦”,在当时的欧洲音乐发展过程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文;;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形成过程与结构形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胡向阳;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的构成方法──“复合”与“复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3 汪成用;;“神秘主义者”斯克里亚宾及其和声手法浅释[J];音乐艺术;1982年01期

4 刘学严;;探索“神秘和声”——走近斯克里亚宾[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留兵;薛军;;标题音乐与19世纪浪漫乐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罗可曼;;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张艳;;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7期

4 代水冰;;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节奏、节拍特色[J];北方音乐;2009年08期

5 张宝国;;舒曼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及艺术特色[J];北方音乐;2009年10期

6 石磊;;论艾夫斯《第二钢琴奏鸣曲(康科德)》[J];北方音乐;2009年11期

7 王帅;;浅谈钢琴重奏的重要性——勃拉姆斯室内乐中的钢琴演奏[J];北方音乐;2010年06期

8 邵良柱;;全音阶的材料——兼论全音阶在调性音乐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1年02期

9 周思阳;;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炉边》音乐分析[J];北方音乐;2012年02期

10 李丛慧;余成宽;;浅谈德国歌唱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颜双莉;;对和声教科书里 将“属十一”、“属十三”和弦列为高叠和弦的质疑[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温展力;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许琛;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孙志鸿;本杰明·布里顿复调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9 杨贤宗;文艺复兴观念、建筑原理和美术风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田艺苗;潘德列茨基早期作品中的复调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莹莹;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晶;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艺术价值和当代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熊焱;米约双钢琴作品《胆小鬼》本体分析与演奏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琼;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比较及钢琴演奏技巧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毅;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欣廷;尚德义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兴东;合唱作品案头工作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洁;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艺术特点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邱吉文;论清唱剧选段《你们要安慰我的百姓(comfort ye, my people)》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成用;;“神秘主义者”斯克里亚宾及其和声手法浅释[J];音乐艺术;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莉莉;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的历史审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王文;略论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和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扣蕊;;斯克里亚宾晚期创作风格探究[J];音乐天地;2007年09期

4 王娟;;“神秘和弦”的原型结构[J];艺术探索;2010年04期

5 王文;;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形成过程与结构形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杨秋兰;;浅谈斯克里亚宾创作风格的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1期

7 张雪;;斯克里亚宾与他的十首钢琴奏鸣曲[J];音乐天地;2007年04期

8 汪成用;;“神秘主义者”斯克里亚宾及其和声手法浅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9 杨新民;从斯克里亚宾钢琴前奏曲中探其和声语言神秘色彩的演化进程[J];音乐探索;1998年03期

10 于焱;;浅析斯克里亚宾与拉赫玛尼诺夫迥异的钢琴风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江;;属七和弦中三全音的价值及律数[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皓;格拉夫曼的左手江湖[N];音乐周报;2011年

2 周皓;齐伯尔斯坦的“情感陷阱”[N];音乐周报;2010年

3 向民;奥尔良国际钢琴比赛现代作品唱主角[N];音乐周报;2006年

4 许渌洋;阿什肯纳齐还是要听的[N];音乐周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施雪钧;阿什肯纳齐 音乐界已变成国际性世界[N];文汇报;2010年

6 囊琳 田韶东 本报记者 刁艳;教学改革成为最被关注话题[N];音乐周报;2008年

7 驻上海记者 张蕾 通讯员 邵文佳;群星闪耀大剧院[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刘晓艳;“深交”连推两场钢琴协奏曲[N];音乐周报;2008年

9 王月明;朦胧美的乐曲[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卜大炜;吕嘉棒舞俄罗斯风情[N];音乐周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涛;陈怡交响乐作品中的“多重结构”解读[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潘澜;席曼诺夫斯基音乐风格的演变轨迹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晓云;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演奏浅析[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 王霆;斯克里亚宾晚期作品中的音高组织关系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3 李非;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玉卉;斯克里亚宾《狂喜之诗》音乐分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小羽;斯克里亚宾钢琴练习曲风格渐变特点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阮贞贞;试探斯克里亚宾早期钢琴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的淡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柬;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奏鸣曲音乐特征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3年

8 汪荣钦;浅析斯克里亚宾《音诗》Op.32的创作特点和演奏体现[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9 潘妤;斯克里亚宾后期钢琴奏鸣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郭媛;浅析斯克里亚宾早期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305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305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2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