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张以达的童声合唱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5 00:07

  本文关键词:张以达的童声合唱研究 出处:《广西艺术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儿童歌曲 发展历程 张以达 童声合唱 创作技法 艺术特征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影响逐渐加大,中国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和人民的利益遭到帝国主义列强前所未有的侵略。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正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才使得国人看到自己国家的落后。从而开始寻求拯救中国的维新之法。同样也开始了一个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中国新音乐的开始也是源于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最早始于学习西方音乐教育的学堂乐乐歌。正是由于学堂乐歌,才开始了我国现代儿童歌曲的发展,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始了多声部童声合唱的发展。从儿童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一条必经之路。而在融合的过程中强调自己文化的民族性,同样也是艺术作品的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 本文首先从二十世纪我国儿童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入手,对各个时期儿童歌曲的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不同时代优秀童声合唱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等艺术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世界各民族广泛交融的社会,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呢?童声合唱这种最为纯净的合唱艺术要朝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八十年代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童声合唱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作曲家们更加注重作品的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因而这一时期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在国内外获得很大的成功。 由我国云南民歌改编的无伴奏童声合唱作品《猜调》是近年来影响深远的一首作品,曲作者是当代对我国童声合唱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张以达先生。该曲最初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赴菲律宾参加第四届国际童声合唱节而作。而后,这个作品就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几乎成了中国童声合唱作品的代名词。紧接着,这类由民歌改编的童声合唱作品大量问世。人们对于这种耳熟能详的民歌旋律加上优美的和声,精妙的复调对位,和严谨的曲式结构的童声合唱作品表现出极大兴趣和喜爱。也是鉴于这个现象,本文的重点主要是以张以达先生改编的三首具有代表性的童声合唱作品《猜调》《采茶》《编花篮小景》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创作技法,审美意义等层面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然后总结出张以达童声合唱作品中的一些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最后透过这些作品,并联系我国近百年来儿童歌曲发展的规律来对我国现阶段童声合唱创作作一些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瑞庆;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百年回顾[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汪毓和;;中国合唱音乐发展概述(上)[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1年01期

3 汪毓和;;中国合唱音乐发展概述(下)[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1年02期

4 梁甫基;多声部壮歌扩展调性的特色[J];艺术探索;1997年S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以达;[N];音乐周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任秀蕾;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芳;20世纪上半叶新旧文化交替背景下学校歌曲的特征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惠凡;20世纪中国少儿歌曲的时代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30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330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8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