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构想
本文选题: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 + 非实证 ; 参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01期
【摘要】:本文探讨作为交叉、跨学科研究课题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预设,相关研究状况的述评,偏向于非实证性、宏观视角、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旨在从更广阔的学科视野,更深的层次上对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和外化形态等做相对全面的探讨。力图超越对文化现象的表面描述,从而为深入探讨文化形成的"深层结构"开辟新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与个性的音乐审美心理理论框架。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presupposi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status of "Music National Aesthetic Psychology", which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ubject, which is biased towards non-empirical, macroscopic, cross-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re to make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ctivity mode and externalization of Chinese music aesthetic psychology from a broader subject perspective and a deeper level. This paper tries to transcend the superficial description of cultural phenomena, thus opening up a new way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culture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usic aesthetic psychology with the Chinese nation'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ity.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08sk092
【分类号】:J6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立;音乐心理学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意义[J];音乐研究;1987年04期
2 乔建中;我们的责任——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散议[J];中国音乐学;1986年01期
3 吴毓清;方法问思录——第三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之后答友人问[J];中国音乐学;1986年02期
4 吴毓清;音乐学现状三题[J];中国音乐学;198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黎;;马林来华与共产国际联孙方针的确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刘平凡;王明安;;论毛泽东对改革开放的贡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吴质富;有关“人性”与“共同人性”的几个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4 张晓蓓;;谈《彩云追月》的意境美[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田文强;;表现性:文学语言的审美心理机制[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7 薛瑞麟;;苏维埃犯罪客体理论:过程、特点与评析[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8 郭琳;;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8期
9 王毅;;综合视野中的音乐与舞蹈观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兰毅辉;;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军事战略战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理论中的应用和体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江立成;魏婷;;简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探索谈起[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沈宗武;;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从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说起[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赵伟;;马克思主义城乡经济关系论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追溯[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朱守会;程丽英;柴英杰;;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5 黄丽;;试论我国推进创造性主题音乐教育的几个维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解超颖;;普通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刍议[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尚建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音乐教学范式转型[A];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徐恕;;对斯大林“一国建成论”的再思考[A];当前国际政治与社会主义发展[C];2001年
9 周振国;汤德森;;斯大林的肃反运动与执政党建设问题的反思[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抗衡;毛泽东与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郑晓艳;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谢宝利;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1921-1966)[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特格西毕力格;内蒙古草原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陆丽青;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竞技篮球发展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刘雁;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动感”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杨军;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石[D];武汉大学;2006年
10 赵鹤梅;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燕;新疆回族的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母兴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规律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3 秦银辉;豫剧豫东唐派唱腔艺术及其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郭秀云;新疆大学生对宗教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涛涛;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庞黛;从中国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许正华;中苏两党的思想建设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贺祖松;略论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发奋;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选择[D];漳州师范学院;2009年
10 刘彦;金陵琴派及其文化生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开展国际学术交流[J];民族研究;197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小平;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2 文白;一次跨学科的文化交流[J];中外文化交流;1994年06期
3 乐黛云;跨文化、跨学科文学研究的当前意义[J];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4 乐黛云;;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J];东方论坛;2007年02期
5 王凤英;浅论CROSS-CULTURE在中专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5年14期
6 于桂敏;跨文化交际障碍探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黎伟;跨文化企业管理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于硕;“发展”概念与跨文化生态[J];中国教师;2004年02期
9 马克·斯洛宾,陈铭道;跨文化音乐问题[J];中国音乐;1996年02期
10 王宏印;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郑雪博士《跨文化智力心理学研究》评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明江;;英语阅读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郭增建;秦保燕;;对21世纪地球物理学之管见——围绕人和跨学科[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怡君;唐锡晋;李增惠;;对香山科学会议跨学科研讨的一种初步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陈彦会;;从跨文化的角度论思维模式对语篇翻译的影响——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祝酒词的译文与原文对比为例[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刘曦;张建新;;项目功能差异在跨文化问卷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范晓;王永平;;借鉴跨文化管理模式,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A];华北、东北地区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虞重干;李志清;刘志民;;中德美三国青少年体育意识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赵建岳;;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教育点滴谈[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10 李万县;万威武;;全球化思维、地方化行动——跨国管理的文化策略模式探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维迎;家族企业如何变成跨文化国际公司[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林跃勤;搭建跨文化之桥[N];人民日报;2005年
3 通讯员 张芝萍 李九伟 记者 陈醉;宁大组建跨学科团队服务企业[N];浙江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杨鸥;乐黛云:构筑跨文化之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郭莲;跨文化的价值观比较及其意义[N];学习时报;2001年
6 孙歌;跨学科的悖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记者 黄春梅;课内增效率 课外减负担[N];三峡日报;2007年
8 杨金山;增强跨文化竞争能力[N];中国旅游报;2001年
9 主持人 老鹤;跨学科听课利弊谈[N];天津教育报;2008年
10 肖文礼;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N];中国艺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3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刘杰;全球化境域中的跨文化管理[D];苏州大学;2003年
5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向东;网络环境下的跨学科知识共享[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牛竞凡;对话与融合的艺术[D];复旦大学;2006年
8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慧玲;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刘烨;跨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3 余薇;品牌全球化的跨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潘菁;中英跨文化采访的语言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5 刘言新;文化趋同抑或文化分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白改平;贵州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的实践与理性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7 郑宏伟;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理论透视[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朱雪里;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9 井上博文;企业文化会超越国家文化吗?[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彭迪;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台资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23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82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