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民族性与文化身份认同——当今中国作曲家思想焦点研究之二

发布时间:2018-05-03 13:32

  本文选题:全球化 + 中性化 ; 参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摘要】:民族性是20世纪以来中国作曲家主动或被动思考的问题,也是他们一直奉行的"借鉴西方技法创作中国风格作品"信条的重要方面。作曲家有各种看法,如体验民间生活、吸取民间音乐素材、民族性体现在神似而非形似、寓民族性于个性之中而不需要特别强调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又涉及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显然,民族性问题与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认为要明确"民族"的家族、族群和民族(国家)层次,文化身份的强调恰恰说明它的丧失;"神似"的落实需要考虑音乐的特殊性;这两个问题应该放在全球化背景中思考,特别要考虑环境和人的主体性的"中性化"现状,认清"自然多元"与"人工多元"的不同。
[Abstract]:Nationality is a problem that Chinese composers have been thinking actively or passively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ir creed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Western techniques to create Chinese style works". Composers have a variety of views, such as experiencing folk life, absorbing folk music materials, nationality reflected in the divine likeness rather than form similarity,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e personality without special emphasis, and so 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y also involve cultural identity, they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carry out cultural identity. Obviously, the issue of nation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emphasis of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family, ethnic group and national (state) level of "nation" is precisely an explanation of its loss, a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vine resemblance" needs to consider the particularity of music. These two problem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neutraliz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subjectivity, and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al pluralism" and "artificial pluralism".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基金】:2002-200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器乐创作研究》,批准号02JAZJD760002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瑾;;中性化:后西方化时代的趋势(引论)——关于多元音乐文化新样态的预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陶纯;;认同或抗拒——关于后现代主义音乐在中国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年06期

2 曾锦藩;模糊思维与艺术创作[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3 宋瑾;;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03期

4 胡斌;;文化相对主义:一种多元音乐文化观察的理论视角[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宋瑾;;冲突与选择: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不同价值立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宋瑾;;后现代差异观与音乐主体文化身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明言;;立一个界标——21世纪10年来(2000~2009)中国音乐批评关键词语梳理[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宋瑾;;后现代主义“小型叙事”与音乐人类学的田野作业[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宋瑾;;说的哲学与做的哲学及其他——略说中西音乐美学[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杨沐;;跨进21世纪的音乐人类学:国际潮流与中国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莹;后现代音乐及其美学问题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祁艾;对音乐表演艺术中跨界现象的探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2 张韧洁;我国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育问题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

3 侯e,

本文编号:1838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838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b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