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再谈五声性体系与七声体系的分野——兼复张红梅文

发布时间:2018-07-12 18:43

  本文选题:三种音乐体系 + 区分原则 ; 参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摘要】:三种音乐体系之分是相对的;体系的确立由其总体风格所规定;区分不同体系要从总体风格特征出发,避免孤立、局部地去分析。这是不同体系区分的一个原则。七声性是维族音乐风格的本质所在。具体使用的不同与总体风格的协调,大的体系的统一与乐曲表现的丰富多样,这是维族音乐作为一个七声体系的内涵所在。由于我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五声性体系还有很多认识不清的地方,由此放眼五声性体系之外的天地,便自然将我们对五声性体系认识上的问题,转嫁到非五声性体系之上,造成混杂不同体系的问题。维族音乐属于何种体系,这是一个既涉及七声体系又涉及五声性体系认识的重大问题。对此,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Abstract]:The three musical systems are relat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is determined by its overall style; the distinguishing of different systems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tyle, avoid isolation, and be analyzed locally. This is a principle that distinguishes the different systems. Seven-tone is the essence of Uyghur musical style. The specific use of the coordination with the overall style, the unity of the large system and the rich and diverse performance of music, this is the meaning of Uyghur music as a seven-tone system. Since we still have a lot of unclear knowledge of the pentatonic system that we are familiar with, looking beyond the pentatonic system, we naturally pass on our problem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entatonic system to the non-pentatonic system. The problem of mixing different systems. Uyghur music belongs to what kind of system, which is a major problem which involves both the seven-tone system and the pentatonic system. To this, we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study deepl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音乐学研究所;
【分类号】:J6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善武;黄翔鹏先生的苦音观[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张红梅;;关于《180调谱例集》“混杂不同体系”问题的分析——兼与杨善武教授商榷[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杨善武;;五声性体系与七声体系的分野——由张红梅文所引发[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张红梅;;再谈《180调谱例集》的音乐体系问题——回杨善武《五声性体系与七声体系的分野》[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杨善武;黎英海的五声综合调式理论——《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研究之二[J];中国音乐;2004年04期

6 黄翔鹏;中国传统音调的数理逻辑关系问题[J];中国音乐学;198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晓霞;;八十四调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2 谭维四;试论曾侯乙墓文物的辉煌艺术成就[J];东南文化;2005年03期

3 吴春丹;;琴律归属问题之相关研究概要[J];黄河之声;2011年22期

4 蒲亨建;中国传统七声音阶真伪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冯广映;核心九声与金字塔效应[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6 李玫;“中立音”的调式意义(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蒲亨建;“同均三宫”再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杨善武;苦音记谱与调式辨别——从苦音宫调再谈调式辨别问题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杜亚雄,邸晓嫣;“采风”还是“田野工作”?[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童忠良;一百八十调及其基因图谱(上)[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王友华;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许扬宁;许常惠现代风格室内乐作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漆明镜;“清商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宏纪;近代以来的“燕乐音阶”观念[D];河南大学;2011年

2 刘贝;五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教材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s钣,

本文编号:2118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118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7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