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纳瓦木卡姆》唱词阿鲁孜格律对旋律节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7-13 14:37
【摘要】: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中的部分段落选用了以阿鲁孜格律写成的古典诗歌作为唱词。产生于阿拉伯文学的阿鲁孜格律体系约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经由波斯文学传到了新疆,被维吾尔先民所接受。阿鲁孜原本是以阿拉伯语长短音节的组合与变换为基础的格律,有八种诗节、十九种格式。虽然维吾尔语的元音无长短区别,但经过几个世纪的融合,到了十五世纪,以艾利希尔.纳瓦依的作品为代表的维吾尔古典诗歌中,阿鲁孜格律的运用已经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地步。众多诗人的诗歌作品,被作为《十二木卡姆》部分段落的唱词在广大维吾尔人中传唱。阿鲁孜格律长短音节的构成形式,在两者的相互融合中,对《十二木卡姆》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对《纳瓦木卡姆》唱词格律与音乐旋律进行对应分析后,我们发现,唱词中阿鲁孜格律长短音节在音乐旋律中对应的音符时值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即短音节对应时值相对短的一个音符,且只出现在节奏节拍的弱位置上,而长音节对应音符的时值、个数以及音符所在的位置都比较自由。这就造成了长短音节结合时旋律节奏中常常出现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原因。
[Abstract]:Some paragraphs of the Uygur "Twelve Mukam" choose the classical poetry written in Aruze's law as the lyric. Aruz system, which originated from Arab literature, was introduced to Xinjiang through Persian literature from the tenth century AD, and was accepted by Uighur ancestors. Aruze was originall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hort and short syllables in Arabic. Although Uyghur vowels have no difference in length, after centuries of fusion, by the fifteenth century, Alisher. In the Uygur classical poetry represented by Navayi's works, the application of Aruz's law has reached a point of perfection. The poems of many poets are sung among the Uyghur people as part of the passage of "Twelve Mukam".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ong and short syllables of Aruz's law, in the fusion of the two, exert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usic of Twelve Muka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lyric rhythm and the music melody,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om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usical melody, such as the time value of the notes corresponding to the long and short syllables of Aruz's law in the musical melody. The short syllable corresponds to a note with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value and only appears in the weak position of the rhythm, while the long syllable corresponds to the time value, the number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note. This leads to the combination of short and short syllables in the rhythm of melody often appear point rhythm and segmentation rhythm.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史论教研室;
【基金】: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XJNU0806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令;维吾尔族音乐的特殊调式及其和声[J];音乐研究;1980年01期

2 关也维;关于维吾尔民间调式音阶的探讨[J];音乐研究;1981年03期

3 李西安;汉语诗律与汉族旋律[J];音乐研究;2001年03期

4 周吉;关于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乐谱记录的学术思考[J];音乐研究;1994年01期

5 周吉;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十题(续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6 张宏超;维吾尔诗歌的格律和形式(上)[J];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01期

7 张宏超;维吾尔诗歌的格律和形式(下)[J];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8 邵光琛;旋法——关于汉族和维吾尔族民间旋律中的音组合结构[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周吉;;维吾尔木卡姆音体系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和维吾尔族南疆木卡姆比较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亚丽;;新疆伊犁海努克乡维吾尔族婚俗及其仪式歌“月兰”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薛洁;论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民族特色[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王开元;西域文化对白居易文学创作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杨俊国,张韶梅;从回纥改称回鹘看维吾尔族的鹰崇拜[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潘艳兰;;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观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及解决方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1期

6 陈泠霏;;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文化整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3期

7 刘靖;佟大明;孙晓朝;;英汉发音、节奏差异及汉语的负迁移效应探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杨亦军;;民族文学的“就近差异”与阿凡提“话语”的审美内涵[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在畅;;我国古代笛属乐器分析研究[J];电影评介;2006年18期

10 王晓鹤;李天义;;“原生态”唱法评判标准初探——观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有感[J];电影评介;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宏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论律学研究在音乐遗产保护中的作用[A];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强;田可文;;唐代坐立部伎研究中存见问题之试析[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2 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3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4 章华英;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张国云;维吾尔人宗教生活的人类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8 田欢;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谢瑾;中国古代箜篌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任春香;人文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流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艺;新疆维吾尔族改良艾捷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洁;麦盖提县刀郎木卡姆的传承考察[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娜;新疆维吾尔乐器数字化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莎莎;鲁克沁镇吐鲁番木卡姆传承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秋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达斯坦”与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唱段与之对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穆特拜尔;哈密地区伊吾县淖毛湖镇木卡姆班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瑶;哈密木卡姆中女鼓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祝令;维吾尔族音乐的特殊调式及其和声[J];音乐研究;1980年01期

2 赵维平;历史上的龟兹乐与新疆十二木卡姆[J];音乐研究;1988年03期

3 杜亚雄;维吾尔族南疆木卡姆与龟兹乐是否无关[J];音乐研究;1989年02期

4 杜亚雄;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特征和现代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J];音乐研究;1995年02期

5 ;中国音乐学院复校[J];中国音乐;1981年01期

6 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与有关民歌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1982年04期

7 李玫;中立音源流之猜想[J];中国音乐学;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树林;;七月的歌[J];诗刊;2011年14期

2 刘茜;;《枫桥夜泊》艺术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张倩;;论演奏与音乐教育,建筑,情绪之间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4 徐丽君;;陕北民歌的风格特色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段冰清;;浅谈诗歌与音乐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6 周闻;;梦幻的朝景,飘渺的旋律——《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之Ⅰ晨景的主题旋律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7 黄凝薇;;论传统器乐中的曲牌——以《八板》为例[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8 曹曦;;论声乐艺术中的情感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9 ;博客地带[J];老同志之友;2011年15期

10 肖迪晨;;浅谈莫扎特歌剧选段《你们可知道》的艺术处理[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君;;自创旋律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改善探究[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闫琛;;浅议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3 李明;颜永红;;SonicTune旋律识别系统介绍[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4 刘涛;;感悟旋律背后的人生真谛[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丹;张乃尧;;模糊数学在音乐特征描述中的应用[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6 ;春的旋律(序曲)[A];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7 卢景;;剖析音乐要素 发展学生想象——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之我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8 邹承瑞;;“四部和声写作”要领[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孙宝男;唐爱辉;郝雪梅;柴真;王世强;;视觉经验与大鼠枕叶“皮层旋律”形成的关系[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龚佩燕;;《浅谈复调教学中初学者容易混淆的概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思佳;唱响青春旋律 谱写时代乐章[N];闽南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丹丹 涂俊超;奏响文明旋律 拂来和谐新风[N];贵阳日报;2011年

3 陈家兴;红歌,中国人心中不朽的旋律[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房苏可;发展的旋律激昂奏响[N];齐齐哈尔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胡晨;唱出新旋律 舞出新风采[N];许昌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孙敏;旋律里的忠诚与呐喊[N];桂林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林瑞华;春天的旋律,赞美三十载峥嵘岁月[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珏娟 钟振宇;春天的旋律 特殊的“报告”[N];四川日报;2008年

9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北京冬夜唱响来自深圳的温暖旋律[N];深圳特区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孙海悦;中国旋律奏响国际音乐博览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清;粤语音韵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周雪丰;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蒯卫华;昆曲商调曲牌曲腔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冯存凌;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诗乐关系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5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韬;词为“倚声”论[D];暨南大学;2008年

10 王冬;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秧歌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晓蕾;论枣庄柳琴戏的唱腔与念白[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刘晓云;粤剧唱词修辞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3 卢颖;河北卫视《真情旋律》的传播规律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左珊丹;船与桥——两部中级汉语综合课教材比较[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5 卞莹s

本文编号:2119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119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c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