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中国当代花腔声乐作品特征分析与演唱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5 13:08
【摘要】:中文摘要:花腔,是传统西欧美声唱法中的一种极富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声乐演唱技巧。《外国音乐辞典》解释:花腔是“旋律上精致的装饰音,18、19世纪的歌剧,特别是意大利歌剧中常有这种装饰音的咏叹调。花腔歌唱家指擅长这类咏叹调所要求的华丽技巧的人。”花腔将极高的演唱技巧与华丽的旋律相结合,给人以极美的听觉享受。除了传统的戏曲和民族歌曲的花腔外,西洋的花腔技法运用在我国声乐作品里出现已是20世纪后期,到现在我国的花腔声乐作品已经日益增多并不断走向成熟,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文将以中国当代花腔声乐作品有关花腔技法的起源与发展、分类探究以及演唱实例分析三个部分层层递进的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梳理分析当代中国花腔的研究现状,总结出了花腔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其次,从不同角度分析出各类花腔作品的创作特点并归纳分类;最后,通过自身实际演唱体会,总结出各类作品的声乐训练经验及花腔演唱技巧,以期为声乐学习者今后演唱中国当代花腔作品提供一些启发与帮助。
[Abstract]:Abstract: the flower cavity is a kind of vocal singing technique which is very expressive and powerful in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European Bel Canto. The Foreign Music Dictionary explains that the Flower cavity is "the exquisite decorative melody of the 1819 century opera," Italian opera, in particular, often has this decorative aria. A flower-singer refers to a person who is good at the ornate skill required by such an aria. " The flower cavity combines the extremely high singing skill with the gorgeous melody, gives the person with the extremely beautiful auditory enjoyment.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nd folk songs, the use of Western singing techniques in Chinese vocal music works has bee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now the number of flower-cavity vocal music works in our country has increased day by day a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maturing. At the same time,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it.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lower-cavity techniques,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singing examples will be studied in three part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flower-cavity vocal music works. First of all, through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 flower cavit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flower cavity art in China;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kinds of flower cavity work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in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Finally, through their own actual singing experience, summed up the vocal music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singing skills of various work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and help for vocal music learners to s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works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阳;再探演唱艺术的表现[J];艺术教育;2005年04期

2 王玉健;;论亨德尔声乐作品的演唱[J];飞天;2010年24期

3 曾环;;声乐表演的美学思维探析[J];大众文艺;2010年21期

4 王鸿俊;声乐表演的美学追求[J];艺术研究;2005年02期

5 孔繁昕;;浅谈声乐艺术的个性化表演[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6期

6 沙涛;;尚德义声乐作品创作的民族特色[J];中国音乐;2006年04期

7 廖珊;;论声乐教学中的浏览性泛唱[J];音乐大观;2011年01期

8 曹文利;;论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今日科苑;2008年18期

9 李小娟;;谈声乐教学中的浏览性泛唱[J];凯里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纪丽莎;;浅谈声乐作品理解力的培养与提高[J];剧作家;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树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草原歌曲”[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2 阎世萍;;训练声带肌的收缩能力在歌唱中的重要意义[A];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樊鸣雷;;论原创歌曲的演唱[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李桂琴;;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石睿;;触摸乐亭影戏音乐华彩[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6 魏秀荣;;简谈民歌演唱艺术的美学特征[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7 刘玉娣;;走出群众合唱的误区[A];2004年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全省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获奖论文集[C];2004年

8 赵志荣;;怀念“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9 荆桦;;梅花奖——演员攀登的高峰[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洪波;《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经典文献库》声乐作品卷面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赵心语;雅尔维执棒“花腔”曹秀美激情咏叹[N];音乐生活报;2010年

3 杨子岩 杨向蕊;用音乐拉近距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马正建;传递友谊的艺术之花[N];解放军报;2009年

5 闫世萍;浅谈歌唱中的咬字艺术[N];音乐周报;2011年

6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 吴霜;一位歌者和她的心声[N];音乐生活报;2011年

7 木木;《黄准创作歌曲集》、《黄淮声乐作品精选》出版[N];中国电影报;2009年

8 紫茵;双翼俱健 鸟乃高翔[N];音乐周报;2002年

9 史君良;曹秀美自然的歌唱[N];音乐周报;2000年

10 张佳林;西厨不做中餐有错吗?[N];音乐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奇;莫里斯·奥阿纳音乐语言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宣霜霜;中国当代花腔声乐作品特征分析与演唱运用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2年

2 王小莹;歌与唱—浅谈我在学习演唱《青藏高原》等作品中的体会与认识[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3 邢兵;论亨德尔的声乐作品[D];东北大学;2009年

4 邓倩;花腔演唱艺术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飞;论声乐作品风格的构成[D];西南大学;2010年

6 季炎;浅谈青歌赛中四首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把握[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饶荣;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娜;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演绎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樊彩霞;印青声乐作品创作特征论[D];河南大学;2010年

10 叶兰;印青声乐作品创作特征与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56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356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9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