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作品二度创作中的解读与表现
[Abstract]:Secondary creation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works in vocal performance, using skille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or singing skills to creatively convey and reproduce the works. Interpret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econd creation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which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tone, tone and melody, rhythm, and at the same time deals with ventilation, rest, hyphenation, etc., and then gras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yrics and accompaniment in the text. The performance is the final realization of the second creation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works, which needs to do a good job of emotional treatment, singing skills and personality, as well as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vocal music and accompaniment.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彭小玲,吴凡;歌唱与钢琴伴奏和谐统一的二度创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程一民;;浅谈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J];剧作家;2006年01期
3 朱婕平;;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作——民族声乐作品的感情处理与表现[J];科教文汇;2006年03期
4 王军;;浅谈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J];美与时代;2006年01期
5 徐承跃;;关于对歌唱二度创作问题的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杨满年;论声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J];中国音乐;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雪;;论俄罗斯歌曲《黑眼睛》的呼吸运用及情感表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S1期
2 张艳林;;民族声乐风格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艳林;;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王雯;;浅谈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孟姜女》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施启龙;;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金雷;;谈歌唱中共鸣的构成与运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王婷;;试论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J];北方音乐;2009年03期
8 杨柳松;;试论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J];北方音乐;2009年12期
9 武莺歌;;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J];北方音乐;2010年01期
10 张妮;;声乐表演艺术之管窥[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超;;歌唱的艺术处理[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史yN琳;;声乐演唱中语言情感艺术的探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周雪丰;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高拂晓;期待与风格[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5 刘洪;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6 张丽;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7 王妍妍;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杨晓静;歌曲翻译三符变化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罗宇佳;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强;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49-1966)[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栾庆伟;论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曹海萍;改革开放以来女中音声乐文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娜;新世纪(近十年)中国歌剧女性角色演唱表演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廖婷;王中山筝乐艺术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毅;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珊;从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的歌唱艺术看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娄姝妹;抒情女高音基莉·迪·卡娜娃的歌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姗姗;论感觉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重要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丽峰;;民族声乐作品的再创作[J];艺术教育;2011年04期
2 陈琼;高月霞;潘悦;;《山里女人喊太阳》的艺术特性及二度创作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僧文莉;;略论中国民族唱法的二度创作[J];北方音乐;2010年01期
4 王志昕;;论民族声乐的二度创作手法[J];艺术教育;2008年10期
5 王放恒;;论民族声乐歌曲演唱中的“润腔”[J];大舞台;2010年02期
6 姜莹名;;声乐二度创作的情感表达——听彭丽媛和吴碧霞唱歌剧有感[J];艺海;2010年02期
7 陈晓;;“声情并茂”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演唱的表现处理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8 杨莉;;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底蕴[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杨莉;;论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弘扬[J];武警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10 汪湖;中国音乐学院、湖南省文化局联合举办民族声乐训练班[J];中国音乐;198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善;;“陕西现象”值得关注[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集[C];2004年
2 张建华;高春花;张可;;大学生性观念的解读与构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祁恒义;史秀艳;;努力二度创作,提高制作水平——《一颗永远跳动的心》创作体会[A];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年
4 蓝越群;;隐喻视角下的习语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邓陕峡;;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思考——以被害人民事权利的救济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周杰;;浅谈留学生的同义词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王育烽;陈智淦;;评杜昌忠教授著《圣经文学研究》——兼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惠兰;;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及其解读——来自《小学生课外阅读和“终身学习”关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的故事和收获[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陈少波;;高校招生宣传的传播学解读[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10 陈榆源;;解读GJB1800A[A];中国航空学会全国第十届安全救生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金惠子;民族声乐文化的优秀传承者——黑力[N];音乐生活报;2011年
2 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坚持多样化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石惟正;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2000年
4 梁占峰;唱法与审美多元化[N];音乐周报;2004年
5 向敬之(编辑);解读经典是二度创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居其宏;高规格低投入的精品[N];音乐周报;2007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范昕;杨学进 扬歌海上[N];文汇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黄聪 金惠子;著名声乐教授王士魁用心传接民族声乐的圣火[N];音乐生活报;2010年
9 天水市歌舞团 杨涛;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N];天水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韩文;歌声飞出山沟沟[N];榆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2 段妃;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及对舞蹈表演训练的探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肖红;现代夏季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韩春燕;当代东北地域文化小说论[D];吉林大学;2006年
5 尚可;中外绘画融合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6 郭继民;庄子哲学的后现代解读[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春水;沉重与恣意的书写:谴责、暴露及其他[D];复旦大学;2006年
8 柳海涛;社会的语言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吴凑春;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10 佟额尔敦仓;玛拉沁夫小说创作民族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娅楠;论民族声乐中的“有”与“无”[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冯倩;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宁岩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脉络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晓芳;中国民族声乐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粉仙;我国现阶段民族声乐的思考与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王鑫;试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任洁玉;从音响载体看我国20世纪80年代民族声乐发展状况[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9 王佳丽;京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融合[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10 葛静;从我国民族声乐教材中选析几首优秀曲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437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437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