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创生与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7-04-15 13:05

  本文关键词: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创生与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卡西尔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在创造符号的同时,又用符号创造人自身之论点,在文化向度上道出了人与符号的关系,然而人与符号关系之展开尚未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实践分析。“坡芽歌书”符号作为由壮民创造并仍在壮乡使用之物,能不能作为案例来阐释人与符号(文化)关系?以现代存在物歌书符号来说明合不合理?如果可以例证并且足够合理,那么又将如何对其进行阐释和分析?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结合“坡芽歌书”符号之现实,即歌书符号是人创造性活动之成果,符号的创生完成人的主体性参与和生长,实现人的经验世界的对象化,是人与符号关系和作用的典范,满足了“人在创造符号的同时,符号反过来作用于人”之理论基础;而且歌书符号创生后的传承活动也不可分割地构成并展演人与符号关系的另一方面。可以说,歌书符号的创生与传承完成了对人与符号关系的全面透视与阐释,是人与符号运作之程的典型案例;而且创用过程中因人的自觉、主动的活动开展,反过来对人自身产生重要影响;加之符号传承中授受活动的实施,使教育行为得以开展,在此意义上,将符号与人的发展作为本质诉求的教育勾连起来,促进符号与教育关系的展开。然而,正是这种极具价值的文化事象,在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冲击之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却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传承亦陷入危机之中。基于此,为了实现人与符号关系的例证分析和歌书符号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们需从而且只能从歌书符号的认知入手,通过歌书符号相关情况如生存环境、自身结构、所具功能;作为壮民所造和使用之物,其创生和使用过程等的分析,来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在教育人类学视角指导下,以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为典型实案,遵循描述-解释的研究范式,运用文献法、深度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对壮民参与之下的符号活动,包括符号的创生与传承进行阐释和分析。研究发现:一、“坡芽歌书”符号作为壮乡天地系统的生成物和存在物,符号构成一完整系统,具有符号指称之“对象”、符号化结果之“代表项”和符号传达讯息之“解释项”的三元结构特点,歌书符号作为壮民的创造之物,构成单体与复合结构共有,呈现整一、质朴、意象之审美特质;二、“坡芽歌书”符号不是自然之物,而是壮民人为所造,符号的创生是壮民历经观物、取象、构形的完整过程,是他们观法天地、格析万物、构画成形的产物;符号的形成凝结着壮民的思维和经验智慧,是壮民自由自觉活动的展开,具有原创性和滋养型之特点,对壮民“地方性知识”的习得和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三、“坡芽歌书”符号创生后,便被壮民群体所用,参与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实现符号的功用,并经由创造者在生产生活的具体情境中以物-符-音相合之方式传授给群体成员,实现符号的播化,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符号化思维和行为展开的实现,而且符号传承中因创造者——传承者和使用者——接受者的授受关系,使一系列的教育得以发生,对群体成员产生重要影响;四、歌书符号的创生与传承,全面地展示了人与符号关系作用的运行,实现对人发展的全面浸润,是人自由自觉、创造本性得以生成和发展之重要途径。 此外,本研究还对“坡芽歌书”符号这种独特的文化事项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坡芽歌书”作为壮族的文化遗存物,虽然产生的确切时间还未揭晓,但作为创造并使用符号的生动实例,满足并实现了符号——人——教育的交互,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随着多媒体手段的大量涌入,“坡芽歌书”符号这种由壮民创造、独具壮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面临诸多的挑战。在此意义上,倚重符号“形式”而忽视符号“内容”、被动介入而缺乏自发自觉授受的现代传承方式,使诸多的传承活动并未收到应有的效果,使歌书濒临失承的危机,符号的教育发生与实现亦不可能。然而歌书符号创生与传承的独特性和统一性,是其保持生命力并存活至今的关键所在:通过人与自然界万物的关系和作用,促使符号的创生,形成人与外界的和谐理念;通过符号创生与传承的统一实现符号“对象”、“代表项”和“解释项”的统一,完成对人发展的完整化育;通过符号创生与传承活动的展开,实现自然之文到文化之理的转化,进而影响到人的发展,促使“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为”的实现。因此,应在歌书符号创生与传承活动认知的基础上,对歌书进行抢救和保护,并加强壮民群体自身的“自决能力”,实现歌书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坡芽歌书” 符号创生 符号传承 符号教育 人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56;J607
【目录】:
  • 目录3-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论11-39
  • 一、问题提出11-17
  • (一) 人与符号关系如何运作?11-15
  • (二) 符号与教育关系如何?15-16
  • (三) “坡芽歌书”符号如何实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16-17
  • 二、文献综述17-34
  • (一) 概念界定17-18
  • (二) 国内外关于符号和符号学的研究18-23
  • (三) 国内外关于歌谣的研究23-29
  • (四) 国内外关于“坡芽歌书”的研究29-33
  • (五) 国内外已有研究简评33-34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34-36
  • (一) 研究目的34
  • (二) 研究意义34-36
  • 四、研究设计36-39
  • (一) 研究思路36
  • (二) 研究方法36-38
  • (三) 研究内容38-39
  • 第一章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的田野考察39-53
  • 一、“坡芽歌书”符号的生存环境40-46
  • (一) 坡芽村的自然环境41
  • (二) 坡芽村的社会环境41-45
  • (三) 坡芽村的精神环境45-46
  • 二、“坡芽歌书”符号的现实考量46-51
  • (一) “坡芽歌书”符号发现原委47
  • (二) “坡芽歌书”符号概况47-51
  • (三) “坡芽歌书”符号对应歌曲概况51-53
  • 第二章 “坡芽歌书”符号系统阐释53-79
  • 一、“坡芽歌书”符号结构分析53-71
  • (一) 相识阶段的符号54-56
  • (二) 相探与相恋阶段的符号56-67
  • (三) 相守阶段的符号67-71
  • 二、“坡芽歌书”符号的视觉特征71-79
  • (一) “坡芽歌书”符号的分类71-73
  • (二) “坡芽歌书”符号的组织结构73-75
  • (三) “坡芽歌书”符号的形式之美75-79
  • 第三章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的创生79-103
  • 一、“坡芽歌书”符号创生的理据79-81
  • (一) 天人同一观念79-80
  • (二) 类比思维80-81
  • 二、“坡芽歌书”符号创生的过程81-96
  • (一) 观物:观法天地以识万物之文82-89
  • (二) 取象:格析万物以达物我相和89-93
  • (三) 构形:构画成形以显人文之理93-96
  • 三、“坡芽歌书”符号创生的特征及教育功能96-103
  • (一) 原创性96-97
  • (二) 滋养性97-103
  • 第四章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的传承103-127
  • 一、“坡芽歌书”符号的传承动力103-116
  • (一) 提示之用:符号完成的指示概括103-105
  • (二) 情感之传:符号实现的表情达意105-107
  • (三) 生长之源:符号伴生的文化意蕴107-116
  • 二、“坡芽歌书”符号的传承方式116-119
  • (一) 情境中的认知:符号习得的基础116-118
  • (二) 物符音的传授:符号习得的完成118-119
  • 三、“坡芽歌书”符号传承的特征及教育功能119-127
  • (一) 歌曲为媒:个体社会化的完成120-123
  • (二) 符号为介:群体“符号化”思维和行为的养成123-127
  • 第五章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的失承危机127-145
  • 一、“坡芽歌书”符号的传承现状127-131
  • (一) 传承方式:由内生自然到外推介入128-130
  • (二) 传承内容:由完整丰富到片面简单130-131
  • 二、“坡芽歌书”符号失承原因探析131-141
  • (一) 物的消解与意的无靠131-138
  • (二) 外部生境与内在需求的变化138-141
  • 三、多媒体介入下歌书符号生存与发展的思考141-145
  • (一) 符号根基的抢救141-142
  • (二) 符号意蕴的倚重142-143
  • (三)“自决能力”的培养143-145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145-153
  • 一、“坡芽歌书”符号对人与符号关系的阐释及反思145-146
  • 二、“坡芽歌书”符号教育范式的总结146-153
  • (一) 物我相和实现育人理念的和谐147-148
  • (二) 创用统一实现育人过程的完整148-149
  • (三) 物意相融实现育人内容的丰富149-153
  • 结语153-155
  • 参考文献155-163
  • 附录163-171
  • 后记171-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守尧;略谈20世纪美学与艺术的转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杨平;;艺术的创生与创生的理论[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年04期

3 丁洪刚;;为了山沟里能飞出金凤凰——记扎根山区教育的教师成创生[J];陕西教育;2006年09期

4 赵长林;科学学的发展与命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何峧;;“言说”之后的思考——基于汉语口语课程实施中的创生[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廖群;仪平策;;“卵”与中国创生神话[J];文史知识;1994年09期

7 包茂宏;东西方文明在非洲的碰撞、融合与创生[J];世界民族;2003年01期

8 翟墨;论创物—创生为设计之要义[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张京霞;《无家别》家园意蕴[J];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01期

10 胡慧华;范燕宁;;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的现代创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陆军;;试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创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2 邵翼如;;用调适与创生开发数学课程资源[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李桂荣;;中国教育经济学改革开放30年之回顾与展望[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余知鹏;;立足本地实际 发展民本经济——对奉新县发展民本经济的调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三十年庆典活动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日程[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高级编辑 沈兴耕;让春节“符号”更加丰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2 王兆芳 魏俊峰 耿燕;在教育的巨大变革中创生[N];淄博日报;2010年

3 铸翔 邵云 马浩剑;创生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N];常州日报;2010年

4 尹传红;我们在时间中的位置[N];大众科技报;2010年

5 ;接轨时代创生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6 陈向明;教师如何创生自己独特的知识[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自然;变革创生新财富[N];中国电子报;2002年

8 席小松 本报记者 丁秀玉;创生医疗:敢为人先竞风流[N];科技日报;2010年

9 舒信华;挖掘禅宗文化资源 为创生态名城服务[N];人民政协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冉茂金 张亚萌;基金会是艺术创生的第三种力量[N];中国艺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迎;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创生与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李烨鑫;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江三良;民营企业创生的地区差异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陈晓娟;意境:艺术之为艺术[D];东南大学;2005年

5 姚玉香;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7 韩菡;具茨山原始岩刻符号与民居建筑基本模式关系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8 彭飞荣;系统论视角下的风险与法律互动[D];湖南大学;2011年

9 杨冰;回眸与超越——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维刚;文化创意产业迎应全球化的创新策略[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琦佳;符号的哲学审视[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雪;中国文化的符号与象征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徐燕;自创生:生命—心智的连续性[D];浙江大学;2011年

4 覃莹;创生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应然追求[D];西南大学;2008年

5 卢叙默;造物信息与艺术符号创生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珍娟;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史新慧;中国创世神话解读[D];郑州大学;2005年

9 叶瑞烽;个人知识及其教学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萍;从“恪守”到“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创生与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08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7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