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本课题的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相关概念与范围的界定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从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的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即,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考察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的渊源与构成,指出宋代的上述制度有相当一部分继承自唐末五代,而在其三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区别显著的三个阶段;乐籍制度在宋代宫廷的作用,——考察乐籍制度在宋代的发展,以及在宫廷音乐活动中所承担的功能;和雇制度在宋代宫廷音乐中的作用,——考察和雇制度的由来,其施用于宋代宫廷音乐活动的时间,以及在宫廷音乐活动所发挥的作用;宫廷音乐表演体制,——主要考察宋代宫廷的雅乐、燕乐、鼓吹乐活动中,各自所依托的仪节程式与特点,并指出在不同乐种的表演程式中,被统治阶层所赋予的不同的用乐理念。 本文在结论部分提出,在俗乐发达的大背景之下,两宋之间的音乐活动呈现出显著的区别;而在北宋一百六十余年中,又以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为分水岭,呈现出各自的阶段性特征来。大致上,北宋宫廷音乐较之南宋更加注重音乐的程式性,其内容也相对比较正统、谨严,并以礼仪宣教为主要的用乐目的。北宋后期元丰以来,宫廷音乐活动中逐渐出现了更多的娱乐性成分,礼的因素已不像北宋初期那么重要。南宋以来,随着宫廷音乐用乐规模和频率的减缩,礼仪程式性对宫廷音乐的统摄更趋削弱,丰富多彩的民间俗乐也籍以非在籍的和雇乐人充塞于宫廷音乐活动中。自此,宫廷音乐中乐的成分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所以,,若结合宋前之唐五代以及宋以后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制度特征来观照,我们发现:宋代宫廷音乐活动除了具有程式化与俗乐化这两种前后相继的断代特征之外,还具有总结前代、示范后代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音乐制度 教乐所 太常寺 盏制 乐籍制度 和雇制度 路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9.2;K2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20
- 一、选题缘起、意义与研究目的8-10
- 二、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10-12
- 1、关于制度10
- 2、关于音乐制度10-11
- 3、研究范围的界定11-12
- 三、研究现状12-18
- 1、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12-14
- 2、乐籍制度14-15
- 3、和雇制度15-16
- 4、音乐表演体制16-18
- 四、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18-19
- 五、本文的结构19-20
- 正文20-157
- 第一章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及乐官制度20-66
- 第一节 中晚唐至宋以前的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沿革21-35
- 一、音乐机构的缩减与教坊职能的集中21-31
- (一) 音乐机构的缩减21-28
- (二) 教坊职能的集中28-31
- 二、宫廷乐官设置的变化及其整体作为31-35
- (一) 宣徽院及南北院使31-32
- (二) 太常礼院及太常礼院博士32-35
- 第二节 整饬完备──宋初至元丰改制时的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35-49
- 一、太常寺36-37
- 二、太常礼院及礼仪院37-39
- 三、宣徽院39-40
- 四、教坊及钤辖教坊所40-42
- 五、云韶部42-44
- 六、钧容直与东西班44-46
- 七、详定人乐所46-49
- 第三节 精简有度──元丰改制至绍兴时期的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49-56
- 一、太常寺与太常礼院49-50
- 二、教坊及钤辖教坊所50-52
- 三、钧容直52
- 四、教乐所52-54
- 五、大晨府54-56
- 第四节 取具临时──绍兴以后的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56-60
- 一、太常寺56-57
- 二、教坊及教乐所57-59
- 三、钧容直59-60
- 第五节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的历史影响60-64
- 本章小结64-66
- 第二章 乐籍制度及其在宋代宫廷音乐中的作用66-90
- 第一节 乐人来源及构成67-71
- 第二节 乐人的教习与管理71-79
- 一、宫廷乐人强制性的教习与管理71-73
- 二、军营乐人灵活的教习与严格的管理73-76
- 三、州府乐人丰富多样的教习与管理76-79
- 第三节 乐籍制度在宋代宫廷音乐中的作用79-83
- 第四节 教坊大使丁仙现83-87
- 本章小结87-90
- 第三章 和雇制度及其在宋代宫廷音乐中的作用90-104
- 第一节 和雇的由来91-95
- 一、和雇之名实91-92
- 二、和雇乐人的出现92-95
- 第二节 和雇乐人的构成与地位95-100
- 一、和雇乐人的构成95-98
- 二、和雇乐人的社会地位98-100
- 第三节 和雇制度在宋代宫廷音乐生活中的作用100-103
- 本章小结103-104
- 第四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表演体制及特征104-157
- 第一节 宋代雅乐的表演体制及特征105-118
- 一、宋初雅乐活动的表演体制及特征106-109
- 二、政和以来宫廷雅乐活动的表演体制及特征109-118
- 第二节 宋代宫廷燕乐的盏制渊源及变迁118-138
- 一、宋代宫廷燕乐盏制渊源118-122
- 二、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程式的变迁122-138
- 1、北宋时期122-127
- 2、南宋时期127-138
- 第三节 宋代鼓吹乐应用程式及其变迁138-149
- 一、宋初卤簿鼓吹应用程式139-143
- 二、北宋政和年间的卤簿鼓吹应用程式143-146
- 三、南宋乾道六年以来的卤簿鼓吹应用程式146-149
- 第四节 宋代宫廷音乐表演体制的历史影响149-155
- 本章小结155-157
- 结论157-163
- 参考文献163-175
- 后记17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考述——以宋初至元丰改制时期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02期
2 康瑞军;;南宋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考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张咏春;;“礼乐户”的萌发——北宋后期的生员奏大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康瑞军;;时空观念的统一:有关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音乐探索;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美月;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郭威;曲子的发生学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罗宇佳;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利华;宋代雅乐乐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丽那;宋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崔萌;大晟府对宋代音乐文化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年
3 李钊;科技的部分领域对北宋音乐的影响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邢鑫;中国历史上的法曲及其曲目的考察[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5 董旭彤;隋唐至明代礼乐观念变化辨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6 郭乃贤;宋代宫廷元日活动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09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