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盖蒂《大气》音色与音响的电子化处理
发布时间:2021-08-21 14:33
里盖蒂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曾在德国著名的科隆电子音乐实验室进行过系统的电子音乐创作学习,这使得他对声音的色彩变化以及塑造方式上有了全新的认识。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将这种对声音的想象力、创造力运用到了传统的管弦乐队创作中,极大地推动了其后期作品在音响上的创新力,其中代表作品《大气》尤为突出。
【文章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39(02)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声音材料
(一)“纯净”的正弦波
(二)“动感”的脉冲
(三)“畸变”的失真
二、织体搭建
(一)“凝固的色块”——白噪音
(二)“潜移默化”——调频、调幅
(三)“此起彼伏”——衰减器
(四)“有效屏蔽”——滤波
(五)“多角度模仿”——延时
三、音响结构
(一)微观的“精”与宏观的“混”
(二)“行云”式的音响游离
(三)“细胞”式的繁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里盖蒂为弦乐队或12把独奏弦乐器而作《分歧》的频谱分析[J]. 肖武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7(04)
[2]利盖蒂的结构思维特征、表现形式及其意义[J]. 陈鸿铎. 中国音乐学. 2005(04)
本文编号:3355785
【文章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39(02)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声音材料
(一)“纯净”的正弦波
(二)“动感”的脉冲
(三)“畸变”的失真
二、织体搭建
(一)“凝固的色块”——白噪音
(二)“潜移默化”——调频、调幅
(三)“此起彼伏”——衰减器
(四)“有效屏蔽”——滤波
(五)“多角度模仿”——延时
三、音响结构
(一)微观的“精”与宏观的“混”
(二)“行云”式的音响游离
(三)“细胞”式的繁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里盖蒂为弦乐队或12把独奏弦乐器而作《分歧》的频谱分析[J]. 肖武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7(04)
[2]利盖蒂的结构思维特征、表现形式及其意义[J]. 陈鸿铎. 中国音乐学. 2005(04)
本文编号:3355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35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