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创建初期的五位指挥(下)
发布时间:2021-11-22 19:03
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即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一个焦点话题。但中外学界所聚焦的大多是梅百器(Mario Paci)1919年接手后的工部局公共乐队,对梅氏的几位前任及其事工却大都语焉不详。本文将视野投向工部局公共乐队草创时期的五位指挥,意在考察清末民初西洋专业乐人在沪的经历,重构晚清上海西洋音乐图景。
【文章来源】:音乐文化研究. 2019,(04)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北华捷报》上刊登的关于瓦兰扎音乐会的报道(局部,1901年10月23日)
图10 柏克(中站立者)与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47)在柏克的指导下,工部局公共乐队除了夏季在公共花园举办室外音乐会外,还引进了几种固定的室内音乐会形式:冬季舞蹈音乐会(每星期五)、星期天管弦乐音乐会、逍遥音乐会(promenade concert)、工部局公共乐队乐手独奏音乐会、作曲家专题音乐会、预约(定期)音乐会(Subscription Concerts)。
以上,作者以上海开埠后不久即创刊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1864年发行的《北华捷报》日刊版《字林西报》和上海工部局历年的《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及其他相关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对工部局公共乐队“草创时代”和“扩充为管弦乐团时代”的五位指挥的生平及在上海的事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追溯。可以看出,在梅百器1919年执掌工部局公共乐队之前,这五位指挥通过各自的努力已为乐队梅百器辉煌的时代(1919—1942)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柏克执棒时期,工部局公共乐队不仅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以及乐人组成上已基本完成了从“市府管乐队”(Town Band)到“管弦乐团”(orchestra)的过渡,在演奏曲目上也实现了从早期单纯的演奏各类舞曲、进行曲到后期排演古典、浪漫、民族乐派甚至现代音乐作品的转变。诚然,在梅百器之后长达23年的苦心经营下,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最终发展成了一个“50人,以欧洲专家为主,后期又加入了少数华人为编制完整的交响乐团”,在音乐会的形式方面,梅氏“推出特别音乐会、室内乐系列、儿童音乐会、学校音乐会和电台广播等”。但他“定期举办夏季公园音乐会和冬季室内(星期日)音乐会”以及专题音乐会的做法则是延续了前任所开创的先例。(62)前辈筚路蓝缕之功似乎不应随时光的流逝而被后人遗忘。
本文编号:3512277
【文章来源】:音乐文化研究. 2019,(04)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北华捷报》上刊登的关于瓦兰扎音乐会的报道(局部,1901年10月23日)
图10 柏克(中站立者)与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47)在柏克的指导下,工部局公共乐队除了夏季在公共花园举办室外音乐会外,还引进了几种固定的室内音乐会形式:冬季舞蹈音乐会(每星期五)、星期天管弦乐音乐会、逍遥音乐会(promenade concert)、工部局公共乐队乐手独奏音乐会、作曲家专题音乐会、预约(定期)音乐会(Subscription Concerts)。
以上,作者以上海开埠后不久即创刊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1864年发行的《北华捷报》日刊版《字林西报》和上海工部局历年的《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及其他相关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对工部局公共乐队“草创时代”和“扩充为管弦乐团时代”的五位指挥的生平及在上海的事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追溯。可以看出,在梅百器1919年执掌工部局公共乐队之前,这五位指挥通过各自的努力已为乐队梅百器辉煌的时代(1919—1942)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柏克执棒时期,工部局公共乐队不仅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以及乐人组成上已基本完成了从“市府管乐队”(Town Band)到“管弦乐团”(orchestra)的过渡,在演奏曲目上也实现了从早期单纯的演奏各类舞曲、进行曲到后期排演古典、浪漫、民族乐派甚至现代音乐作品的转变。诚然,在梅百器之后长达23年的苦心经营下,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最终发展成了一个“50人,以欧洲专家为主,后期又加入了少数华人为编制完整的交响乐团”,在音乐会的形式方面,梅氏“推出特别音乐会、室内乐系列、儿童音乐会、学校音乐会和电台广播等”。但他“定期举办夏季公园音乐会和冬季室内(星期日)音乐会”以及专题音乐会的做法则是延续了前任所开创的先例。(62)前辈筚路蓝缕之功似乎不应随时光的流逝而被后人遗忘。
本文编号:3512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51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