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望华钢琴作品《随想组曲—灵隐之声》的创作与演奏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2 22:00
储望华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钢琴音乐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创作出了大量家喻户晓的钢琴曲。《随想组曲——灵隐之声》是储望华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创作的第一首作品。他运用西方音乐作曲技法,结合个人独特的创作思路,创作出了这首将中国风格的五声音阶与西方现代主义无调性风格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作品。关于这部钢琴作品,本文试图主要从创作风格和演奏诠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部作品、挖掘其艺术价值。全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储望华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以及时代背景,以此为基础阐述《随想组曲——灵隐之声》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以作品的本体分析为基础,对作品的创作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了研究和阐释,主要探讨了其现代性与民族性特点;第三章是对这部作品的演奏进行深入详尽的研究,结合演奏理论与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希望本文的分析论述,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以及此作品的演奏提供一些有限的参考。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随想组曲——灵隐之声》的创作背景
一、 储望华个人创作经历
二、 时代背景
第二章 《随想组曲——灵隐之声》的创作风格
一、 西方现代性的创作技法
1.十二音技法的运用
2.复杂节拍的运用
二、 中国民族性的艺术风格
1.民族性写作题材的运用
2.民族性音乐语言的运用
三、 西方现代性与中国民族性的融合
1.序列音乐分割式旋律与中国传统线性旋律的融合
2.西方现代主义无调性与中国民族调性的融合
第三章 《随想组曲——灵隐之声》的演奏诠释
一、 第一乐章:“僧人的沉思”
二、 第二乐章:“红尘的回想”
三、 第三乐章:“僻世独静的修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储望华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初探[J]. 刘水. 湘潮(下半月). 2011(02)
[2]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储望华的钢琴创作[J]. 楚歌. 人民音乐. 2011(02)
[3]储望华钢琴创作的艺术特征分析[J]. 关月婵,彭丹丹. 音乐大观. 2011(01)
[4]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下)[J]. 储望华. 钢琴艺术. 2010(10)
[5]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上)[J]. 储望华. 钢琴艺术. 2010(09)
[6]储望华钢琴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地位[J]. 黄芳. 歌海. 2009(04)
[7]析民族五声调式与十二音技法的结合[J]. 陈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10)
[8]你是否留意?——储望华钢琴作品中的二度、装饰音和七和弦……(上)[J]. 楚歌. 钢琴艺术. 2008(10)
[9]碰撞与交融——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定位[J]. 奉建. 音乐探索. 2008(03)
[10]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 章向玲. 音乐生活. 2008(04)
硕士论文
[1]浅析储望华钢琴音乐[D]. 苏婧.山西大学 2010
[2]十二音序列技法在中国作品中的运用[D]. 黄梦蝶.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研究[D]. 李文红.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D]. 郑远.福建师范大学 2006
[5]储望华钢琴音乐研究[D]. 王军.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本文编号:3547172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随想组曲——灵隐之声》的创作背景
一、 储望华个人创作经历
二、 时代背景
第二章 《随想组曲——灵隐之声》的创作风格
一、 西方现代性的创作技法
1.十二音技法的运用
2.复杂节拍的运用
二、 中国民族性的艺术风格
1.民族性写作题材的运用
2.民族性音乐语言的运用
三、 西方现代性与中国民族性的融合
1.序列音乐分割式旋律与中国传统线性旋律的融合
2.西方现代主义无调性与中国民族调性的融合
第三章 《随想组曲——灵隐之声》的演奏诠释
一、 第一乐章:“僧人的沉思”
二、 第二乐章:“红尘的回想”
三、 第三乐章:“僻世独静的修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储望华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初探[J]. 刘水. 湘潮(下半月). 2011(02)
[2]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储望华的钢琴创作[J]. 楚歌. 人民音乐. 2011(02)
[3]储望华钢琴创作的艺术特征分析[J]. 关月婵,彭丹丹. 音乐大观. 2011(01)
[4]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下)[J]. 储望华. 钢琴艺术. 2010(10)
[5]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上)[J]. 储望华. 钢琴艺术. 2010(09)
[6]储望华钢琴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地位[J]. 黄芳. 歌海. 2009(04)
[7]析民族五声调式与十二音技法的结合[J]. 陈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10)
[8]你是否留意?——储望华钢琴作品中的二度、装饰音和七和弦……(上)[J]. 楚歌. 钢琴艺术. 2008(10)
[9]碰撞与交融——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定位[J]. 奉建. 音乐探索. 2008(03)
[10]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 章向玲. 音乐生活. 2008(04)
硕士论文
[1]浅析储望华钢琴音乐[D]. 苏婧.山西大学 2010
[2]十二音序列技法在中国作品中的运用[D]. 黄梦蝶.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研究[D]. 李文红.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D]. 郑远.福建师范大学 2006
[5]储望华钢琴音乐研究[D]. 王军.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本文编号:3547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54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