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管弦乐作品《涟漪》数图结合的创作构思解析

发布时间:2017-08-13 12:20

  本文关键词:管弦乐作品《涟漪》数图结合的创作构思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数图结合 算法作曲 混搭 后现代主义


【摘要】:音乐创作方式中的数图结合是音乐与数据图画的结合。它以几何图形的数学公式为作曲技法中逻辑发展的依据,以图形的视觉提示配合着音乐的情境。数图结合的方法也正是通过图形画面提供的数学逻辑关系来控制音符的变化发展。管弦乐作品《涟漪》就是由20副几何图形画面配合创作情境构思的音乐作品,几何图形的数据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要素,通过整体音乐结构与几何图形结合的关系、音高与数图结合的关系、节拍律动与数图结合的关系、音乐情境与数图色彩画面的抽象结合关系、音色音响的色彩图画等几个方面,实现对数图结合中音乐的逻辑思维与画面情境的初步探索。它既是音乐与数据图形的抽象与具象结合,也是音乐与画面图形、色彩的抽象意境结合,以此表现涟漪之情境。 这种创作尝试受启发于当今信息的时代、视听结合的时代、多元化“混搭”的时代,它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探索和体验。许多作曲家把音乐结合其它领域的文化作为自己特有的创作方式,音乐的领域已有了各种新的维度。 《涟漪》用几何图形数据与音乐的结合、民族特征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音乐本体与最抽象画面的同步,是我对创作道路的实验,这种实验将成为本人近期研究与系列尝试创作的主要理念。
【关键词】:数图结合 算法作曲 混搭 后现代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管弦乐作品《涟漪》的数图结合构思简述7-9
  • 1. 数图结合创作构想的形成7
  • 2. 全曲数图总体构思简述7-8
  • 3. 全曲创作材料与数图结合的构思简述8-9
  • 引子部分的数图结合构思9-10
  • 1. 引子部分的数图设计9-10
  • 2. 引子部分音高与数图的关系10
  • 3. 引子部分节奏与数图的关系10
  • 4. 引子部分的数图构思总结10
  • 呈示部的数图结合构思10-14
  • (一) 呈示部A段的数图结合构思10-12
  • 1. 呈示部A段数图的设计10-12
  • 2. 呈示部A段音高与数图的关系12
  • 3. 呈示部A段节奏与数图的关系12
  • (二) 呈示部B段的数图结合构思12-14
  • 1. 呈示部B段数图的设计12-13
  • 2. 呈示部B段音高与数图的关系13
  • 3. 呈示部B段节奏与数图的关系13-14
  • (三) 呈示部A、B两段的数图结合构思总结14
  • 四、展开部的数图结合构思14-23
  • (一) 展开部C段的数图结合构思14-19
  • 1. 展开部C段数图的设计14-16
  • 2. 展开部C段音高与数图的关系16-17
  • 3. 展开部C段节奏与数图的关系17-18
  • 4. 展开部C段乐队声部与数图的关系18-19
  • (二) 展开部D段的数图结合构思19-23
  • 1. 展开部D段数图的设计19-20
  • 2. 展开部D段音高与数图的关系20-22
  • 3. 展开部D段节奏与数图的关系22
  • 4. 展开部D段乐队声部与数图的关系22-23
  • (三) 展开部C、D两段的数图结合构思总结23
  • 五、再现部的数图结合构思23-27
  • 1. 再现部数图的设计23-26
  • 2. 再现部音高与数图的关系26
  • 3. 再现部节奏与数图的关系26
  • 4. 再现部数图与呈示部数图构思的对照总结26-27
  • 六、尾声的数图结合构思27
  • 七、全曲作曲技法的归纳与数图结合创作理念的总结27-29
  • 1. 全曲数图结合与作曲技法的总结27
  • 2. 数图结合的创作观点27-29
  • 参考文献2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童忠良;中西乐学的对称结构——音乐形态研究方法的若干体会[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室内乐作品的创作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在时值方面的特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徐孟东;多元风格复合的现代帕萨卡里亚管弦乐织体形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王岚;“音级”概念的“双重性”或“多重性”小议——对音乐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的一点建议[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杨善武;“多声”的概念与中国传统“多声”——兼论我国民族打击乐的织体属性[J];中国音乐学;199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国辉;库塔克的音乐创作及其观念[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2 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3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4 金毅妮;18-19世纪管弦乐法素描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5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6 张旭儒;潘德列茨基早期音乐作品中的“音色—音响”观念及其创作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7 雷兴明;承先锋之锐 拓回归之新[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8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刘峰;《实用乐器法词典》的翻译及其评介[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2 陈小龙;里盖蒂西方时期的复调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3 张继红;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4 吴所畏;《春之祭》之节奏研究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影响、发展与变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匡正;布里顿三首弦乐四重奏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祝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概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岩;祖宾斯基两部《帕蒂塔》研究兼谈其演奏技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小镭;高师音乐教育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合并教学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檀革胜;普罗科菲耶夫对传统复调思维的继承和突破[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韦玲玲;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中“音乐人物”的性格展示[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667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667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a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