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阿拉腾奥勒《五首交响小品》的创作技法与风格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11:40

  本文关键词:阿拉腾奥勒《五首交响小品》的创作技法与风格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阿拉腾奥勒 交响小品 旋律 民族化和声 民族化配器 艺术风格


【摘要】:内蒙古当代专业音乐的创作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六十余年来,通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蒙古族风格的交响乐作品。从辛沪光的《嘎达梅林交响诗》(1956)永儒布的《故乡》(1986)杜兆植的《成陵祭》(1984)到阿拉腾奥勒的《乌力格尔主题随想》(1978)《第一交响曲》(1997)、李世相的《乌力格尔叙事曲》《壮美的牧歌》(2010),在发展和探索中几代作曲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创作风格,给中国的交响乐创作和发展注入了一股“草原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中国交响乐创作和发展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在内蒙古的交响乐创作和发展中蒙古族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及其作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首交响小品》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是阿拉腾奥勒先生创作的器乐曲中的代表作,除《原野迎宾曲》创作于2007年之外,其余四首都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昨天的故事》(1995)、《美丽的草原我的家》(1994)、《牧马人》(1994)、《牧野情趣》(1994)这些作品不仅昭示了阿拉腾奥勒的蒙古族音乐文化身份,而且为蒙古族风格交响乐的创作与思考指明了方向,并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也将内蒙古的专业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本文以阿拉腾奥勒先生《五首交响小品》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其五首交响小品的主题特征、调式布局、和声运用、曲式结构、配器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进而试图对作曲家及其作品中的创作技法及艺术风格做出自己的判断。
【关键词】:阿拉腾奥勒 交响小品 旋律 民族化和声 民族化配器 艺术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 课题研究背景10-11
  • (二) 课题研究方案11-14
  • (三) 课题研究的意义14-16
  • 一 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先生的艺术生涯16-19
  • 1.1 作曲家艺术简介与综述16
  • 1.2 作曲家创作影响论述16-17
  • 1.3 《五首交响小品》概述简介17-19
  • 二 《五首交响小品》主题旋法特征分析19-33
  • 2.1 主题材料的构成19-22
  • 2.2 主题旋律的结构特点22-27
  • 2.3 主题材料中蒙古族风格的体现27-33
  • 三 民族化的乐队音响色彩33-45
  • 3.1 民族化的调式和声33-39
  • 3.2 民族化的配器思维39-45
  • 四 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45-52
  • 4.1 曲式结构布局45-48
  • 4.2 调性布局特点48-52
  • 五 《五首交响小品》的创作风格特征52-57
  • 5.1 民族性——传统音乐的忠实守护者52-53
  • 5.2 创造性——多种技法的巧妙融合与创新53-54
  • 5.3 人文性——爱与美之主题的贯穿54-57
  • 结语57-58
  • 后记58-60
  • 参考文献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玉成;;灵动的旋律、永恒的主题——“难忘的歌”阿拉腾奥勒作品音乐会观后[J];草原歌声;2011年01期

2 李世相;;草原在他优美的旋律中延伸——“阿拉腾奥勒音乐创作50周年学术研讨会”后记[J];人民音乐;2008年02期

3 傅利民;论德彪西管弦乐的语言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陈岗;拉威尔八部钢琴—管弦乐作品配器技术分析(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本文编号:778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778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1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