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南音“郎君祭”仪式结构与其音声探究
本文关键词:闽台南音“郎君祭”仪式结构与其音声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南音“郎君祭” 仪式结构 人文价值 社会意义
【摘要】:"郎君祭"是闽台南音的重要仪式活动之一,因以纪念宋之降臣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故最早应发端于宋初。其祭祀仪式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其"原始版""经典版"无从确定,但其仪式结构内核应系于我国上古时代的祭祀文化,延承了孔儒学派"仁礼一体"的本质特征。作为对古代文化音乐先师的祭祀,"郎君祭"虽有别于传统的对天、地、神,以及先贤的追思和自然的敬畏的祭祀,但其仍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追慕先哲、共勉向善、增进亲情、团结族群等多种优良功能和作用的道德因素。它是以纯粹音乐和富于音乐性的人声、器物声以及器乐声演释仪式,是有别于其他祭祀仪式特有的艺术回归与升华。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关键词】: 南音“郎君祭” 仪式结构 人文价值 社会意义
【基金】:福建省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闽台南音郎君祭仪式结构和音声的研究”(编号:2011B193)研究成果 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作为闽台两地区共同传承下来的古老乐种——泉州南音,其所以传承千年而永葆艺术之青春,与其春秋两季的“郎君祭”祭祀仪式密切相关。泉州南音被誊为“中国古典音乐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在闽台地区的传承中又称“南管”“南曲”“弦管”“郎君唱”等。南音的“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佳阳;;泉州南音滚门【想思引】初探[J];北方音乐;2010年08期
2 陈立红;;从闽南方言看闽南民间歌谣的“韵”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李雅楠;;泉州南音申遗成功前后的对比与思考[J];大舞台;2012年02期
4 张兆颖;南音唱腔社会审美的时代性差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陈新凤;郑玉玲;;略论闽台汉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陈文革;;在纵横中体现互渗 在融通中实现转型——王耀华民族音乐学学术思想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何丽丽;;明清时期琵琶在民间音乐伴奏中的运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王耀华;;中国南音的保护与传承[J];福建艺术;2008年01期
9 张兆颖;;王耀华先生南音研究的方法及特点述略[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S1期
10 许彩萍;;南音琵琶演奏艺术的萌芽期与形成期[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东雪;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年至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俊晖;朱熹音乐著述及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蒯卫华;昆曲商调曲牌曲腔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张兆颖;明、清南音传本曲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戴俊超;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8 谈欣;江苏“五大宫调”音乐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汪静渊;浙江民间器乐曲音乐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10 郭耿甫;“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建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海蓉;莆仙戏新作《妈祖—林默娘》的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艳;徐州柳琴戏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吴浩琼;琵琶音律的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4 朱芳;《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考释[D];华侨大学;2011年
5 孙丽伟;琵琶文化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吴少静;近代福建海上音乐交流的初步研究(1840~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童丽娜;“郎君祭”仪式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8 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武汉大学;2005年
9 陈文革;南系核心腔格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张慧娟;从新编历史剧《贬官记》、《兰花赋》的音乐创作看闽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川东薅草锣鼓的人文价值与传承意义研究[J];当代艺术;2009年03期
2 潘丽君;;论“从科学走向人文”的声乐艺术研究路径[J];文教资料;2010年15期
3 周润静;滕腾;;简析谭盾《地图》的音乐鉴赏与人文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4 颜五湘;;嘉禾民歌人文价值探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4期
5 彭桂云;;洞庭渔歌的艺术特征及人文价值[J];艺海;2011年01期
6 钟远波;;试论音乐教育的人文价值[J];文教资料;2006年05期
7 彭德安;;论彩调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J];歌海;2007年05期
8 包向红;;浅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J];考试周刊;2010年43期
9 吴秋红;;南音“郎君祭”的传播及其人文价值[J];艺苑;2009年10期
10 王渊文;;浅谈音乐素养的提升[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燕迪;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N];音乐周报;2007年
2 蓝海红;客家山歌的人文价值[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杨燕迪;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N];文汇报;2006年
4 杨燕迪;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N];音乐周报;2007年
5 杨燕迪;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N];音乐周报;2007年
6 杨燕迪;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N];音乐周报;2007年
7 杨燕迪;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N];音乐周报;2007年
8 牧友;草原文化的壮美展现[N];人民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辉;《印象·刘三姐》拓产业新路[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文生;礼县乞巧的艺术形式及社会功能[D];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2 肖潇;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印象主义音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10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810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