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走西口”情境与河曲民歌的形态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6:21

  本文关键词:“走西口”情境与河曲民歌的形态关联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走西口”生活情境 河曲民歌 关联性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三大移民潮之一的“走西口”,在生存需要与官方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催生了“雁行客”这种移民过渡形态,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对迁出地的家庭结构、社会文化进行了阶段性重构。尤其表现在围绕着“雁行客”季节性迁移,“守家婆姨”全能型角色转换使其从家庭内部走向社会领域,弱化了传统男权社会风俗习惯对女性的禁忌。迁入地的特殊劳作方式与劳作周期深化了“雁行客”对苦难的身心感受。 鉴于河曲地方文化的歌唱传统,“走西口”生活情境形成的“雁行客”与“守家婆姨”的情感张力借助河曲民歌这一擅于抒发情感深度与强度的艺术形式得以表达。这种强烈情感的冲击塑造了河曲民歌音乐以表现情绪波动大的悲情基调为主的抒情特性。本文试图通过丰富的田野调查和珍贵的原始资料,详述“走西口”情境中“雁行客”与“守家婆姨”的情感变化过程及具体生成机制,从而探讨情感张力与河曲民歌的互动关系,分析民歌艺术繁荣与经典化的现实因素与艺术规律及民歌的功能呈现。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走西口”生活情境与河曲社会文化变迁的述评,首先对“走西口”移民形态的原因及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然后明确了本文的情感分析主体是具体情境中的“雁行客”和“守家婆姨”,最后分析了河曲民歌抒情特征在音乐形式上的体现;第二章,详述“雁行客”与“守家婆姨”特殊情感的发生过程和生成机制,从这两类主体各自的抒情角度将河曲民歌分为两个大类:“雁行歌”和“婆姨歌”,这两类歌又以演唱者异时异地的生活情感体验分为(雁行客的)行路歌、劳作歌、思恋歌和(守家婆姨的)思郎歌、持家歌、“为朋友”歌,从时空距离、想象思维、恐惧心理、隔空倾诉等角度综合分析了集体性生离死别情境形成的情感张力。第三章,河曲民歌中涉及“走西口”程式与典型场景的情境关联性分析,首先对歌词文本中语言程式与典型场景进行分类总结,然后具体阐述这些程式、场景与“走西口”生活情境的关联性。第四章是河曲民歌在“走西口”生活情境中的功能呈现,首先对具体歌唱者而言,从歌唱艺术的生理气息调节、情绪宣泄、情感沟通、缓解压力等实际功用层面说明河曲民歌的功能,其次对整体当地人而言,“走西口”生活情境积淀的集体情感记忆成为地方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三章重点阐释“走西口”生活情境对河曲民歌的影响,第四章着重于具体情境中演唱河曲民歌对“走西口”生活的影响,从而探讨二者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走西口”生活情境 河曲民歌 关联性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7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2
  • 第一章 “走西口”的冲击:河曲民歌文化的情境转换与音乐形态变异12-24
  • 第一节 陕晋大迁移:“走西口”与河曲民间社会生活的变迁12-15
  • 第二节 雁行客与守家婆姨:“走西口”下的河曲民歌演唱主体15-19
  • 第三节 河曲传统民间音乐与“走西口”情境下的变化19-24
  • 第二章 “走西口”生活情境与河曲民歌的抒情形态特征24-41
  • 第一节 雁行歌:河曲民歌中的男性抒情形态24-32
  • 第二节 婆姨歌:河曲民歌中的女性抒情形态32-37
  • 第三节 “走西口”化:河曲民歌抒情形态的情境性变异37-41
  • 第三章 “走西口”生活情境与河曲民歌的文本形态特征41-54
  • 第一节 地名、时间与风物——“走西口”民歌中的用词特征41-45
  • 第二节 二句头——“走西口”民歌抒情作品的句式特征45-47
  • 第三节 河曲民歌中的基本场景类型与构成特征47-54
  • 第四章 “走西口”地域文化与河曲民歌形态的文化功能54-60
  • 第一节 情绪宣泄、生活调节与沟通——民歌在河曲民众生活中的功能54-57
  • 第二节 职业化与集体记忆——民歌的公共化与“走西口”集体记忆的形成57-60
  • 结语60-62
  • 注释62-70
  • 参考文献70-72
  • 附录一:贾德义访谈录72-85
  • 附录二:张存亮访谈录85-94
  • 后记94-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斌,王守恩;“走西口”与近代内蒙古中西部的土地荒漠化[J];沧桑;2004年05期

2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4年05期

3 彭栓红;;晋北民俗对民歌的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韩军;山曲、信天游的旋律框架及比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5 辛雪峰;陕北民歌中的民俗事象考察[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吕仲起;河曲“山曲”初探[J];音乐研究;1984年01期

7 韩巍;;清代“走西口”的路线及成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闫天灵;“走西口”与晋陕内蒙古毗连带民歌圈的生成[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9 郑元者;;地方性知识的迷障:音乐的中国经验及其艺术人类学价值[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段友文;高瑞芬;;“走西口”习俗对蒙汉交汇区村落文化构建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陶博;走西口移民交汇区蒙汉民间信仰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2 刘慧敏;晋陕走西口移民的家族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3 米守嘉;走西口移民运动与蒙汉交汇区村落习俗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4 刘小文;走西口移民运动与蒙汉婚俗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李吏;河曲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解读[D];山西大学;2005年

6 佟鑫;山西河曲民歌现状调查及成因的探究[D];山西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5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975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a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