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
发布时间:2017-10-17 06:29
本文关键词: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
【摘要】: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一直都是国家教育界及教育研究者们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并且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出台了各种方案。尽管如此,在我们国家的部分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教育发展落后的局面。具体到我省,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我省的部分地区仍然没有普遍实施,贫困地区的素质教育发展更是滞后,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旺。具体到我国,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而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又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也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要想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育,而音乐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状况普遍落后的我省,想要进一步搞好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的确是件难事。通过对我省贫困农村的基层学校进行了解,发现我省贫困农村中的音乐教育现状令人深思,本文在对其种种现状加以剖析后,从多个方面总结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提出了若干个合理化的建议。 在当今,和谐社会倡导全民高素质,所以说,素质教育也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民族和谐社会的构建,把在我国占人口数量较多的农村的素质教育搞好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共同为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出谋划策,早日使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有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 静乐县 音乐教育 贫困 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4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贫困县的教育现状在山西省静乐县的表现13-25
- 1.1 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在我省贫困县产生的问题13-18
- 1.1.1 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13-14
- 1.1.2 素质教育下山西省贫困县教育的问题和不足14-17
- 1.1.3 我省贫困县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17-18
- 1.2 山西省静乐县的状况18-21
- 1.2.1 静乐县的简介18-20
- 1.2.2 静乐县贫困的原因20-21
- 1.3 音乐教育在我省贫困县遇到的诸多问题21-25
- 第二章 山西省静乐县音乐教育的现状剖析25-31
- 2.1 静乐县音乐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5-27
- 2.1.1 师资现状调查25-26
- 2.1.2 学生家庭情况及学习生活调查26
- 2.1.3 音乐教学设施配备的基本情况26-27
- 2.1.4 音乐教学内容及音乐课程设置的情况27
- 2.1.5 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学习的经验较少27
- 2.2 静乐县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7-31
- 2.2.1 教育观念的陈旧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最大障碍,长期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导致音乐教学备受冷落28
- 2.2.2 音乐教师师资配备缺乏阻碍音乐教育的发展28
- 2.2.3 静乐县音乐大环境的氛围影响不足28-29
- 2.2.4 音乐教学教材及设备配备缺乏29-30
- 2.2.5 组织校外教育活动和艺术文化活动极少30-31
- 第三章 解决静乐县音乐教育问题的措施及对策31-38
- 3.1 对静乐县音乐教育问题提出的若干建议31-33
- 3.1.1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多元化对音乐教育的指导31-32
- 3.1.2 加强静乐县的音乐师资队伍建设32
- 3.1.3 要逐步实现音乐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32
- 3.1.4 加强实施音乐教育的扶弱济贫政策32-33
- 3.1.5 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实行公平教育33
- 3.1.6 向全社会发起号召,长期为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建设募集资金33
- 3.2 音乐教育在静乐县的全面开展33-35
- 3.3 静乐县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35-38
- 第四章 音乐教育在静乐县取得的成绩38-40
- 附录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4-45
- 致谢45-46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6-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东兰,汪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分析[J];甘肃农业;2005年08期
2 李向云,杜元钰,金志训;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分析及改进思路[J];教育与经济;2004年03期
3 王宇雄;关于增加山西农民收入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0期
4 孙建文;山西农户收入差距实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1047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04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