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乐谱》解析
发布时间:2017-10-25 08:10
本文关键词:《魏氏乐谱》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魏氏乐谱》 魏之琰 魏皓 明乐 宫调 瑟调
【摘要】: 《魏氏乐谱》是明末海商魏之琰将明代的一些乐曲传到日本后,由其四世孙魏皓对外传授并编辑出版的诗词乐谱,在日本有“魏氏乐”或“明乐”之称。在对此乐谱的研究方面,继日本学者林谦三的开先河之作《明乐八调研究》(1943年)之后,国内学者们也开始重视这一回归的乐谱,并对其历史传承、音乐属性、译谱、宫调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又引发了诸多悬而未决的疑点。 本论文则围绕这些悬疑之处步步推理并结合实证,在适当地运用一些未被关注的史料背景的基础上,依据对乐谱本体信息的详解而解开谜团。解决了《魏氏乐谱》的音乐属性定位、所附日本和笙谱字的“比”与“工”之疑、曲前所标注调名与乐曲实际运用宫调不相符合之疑等问题。另还重新考证、更新了一些关于乐谱本身的细节信息,诸如其实际的乐曲数量、歌词所运用的音韵、外曲中准确的曲目来源等等。 全文由引言、三章主体、结语和译谱四个部分组成。引言为对《魏氏乐谱》的大致介绍,包括它的版本演变与和乐谱相关联的古文本简介。主体第一章总结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争论的焦点,并根据明代学校教育的历史背景和乐谱本身所具有的内容判断其为明代学校礼乐教育的产物,又因其曲调均依附于歌词,器乐伴奏具有“倚歌而和”的特点,故其音乐随时代、地域变迁的影响有限,应仍属中国音乐而非“和化”的中国音乐。主体第二章则以谱面信息的翻译、解读为重,论述了其歌词内容、音韵、工尺谱字、器乐谱字与演奏符号等问题,并得出其谱式为固定调唱名体系的工尺谱,且基本旋律主要由d、e、~#f、~#g、a、b、~#c七个音高构成的结论。主体第三章承接上一章的结论,因其所能用的音高有限,故其所能使用的调高必然有一定程度的限制,结合每首乐曲的音阶分析和乐器瑟的谱式标记与工尺谱字音高的比对,最终证实所谓“明乐八调”非为宫调概念,实为瑟调调弦法。结语部分对解析的结果作了总结,并提出六卷本《魏氏乐谱》所具有的硬伤,以期盼能有新的史料为此谱的研究打开新的局面。最后,正文之后附有二百余首笔者译谱,囊括本曲部分歌词与现今通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外曲部分所引用的乐谱与原谱中的差异。
【关键词】:《魏氏乐谱》 魏之琰 魏皓 明乐 宫调 瑟调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引言7-9
- 第一章 《魏氏乐谱》之历史源流及性质解析9-32
- 第一节 《魏氏乐谱》研究中疑而未决的问题9-24
- (一) 魏之琰生平9-14
- (二) 《魏氏乐谱》之翻译14-15
- (三) 关于调的争论15-21
- (四) 音乐性质四说21-24
- 第二节 《魏氏乐谱》与明代学校教育24-32
- 第二章 《魏氏乐谱》翻译中的若干问题解析32-76
- 第一节 《魏氏乐谱》的歌词32-52
- (一) 歌词内容32-47
- (二) 歌词版本47-48
- (三) 歌词标注48-52
- 第二节 工尺谱字与节奏52-55
- 第三节 乐器与器乐记谱法55-72
- 一、管乐器55-61
- 1、笛、箫55
- 2、夞栗55
- 3、笙55-61
- 二、弦乐器61-71
- 1、瑟61-68
- 2、琵琶68-70
- 3、月琴70-71
- 三、打击乐器71-72
- 第四节 其它记谱法72-76
- 第三章 《魏氏乐谱》之宫调解析76-100
- 第一节 理论上的明乐八调原貌76-78
- 第二节 乐曲的实际用调78-89
- 第三节 此"调"非彼"调"89-100
- (一) 相同的"瑟调"在不同"宫调"中的运用90-95
- (二) 相异的"瑟调"在相同"宫调"中的运用95-100
- 结语100-101
- 参考文献101-106
- 附录一:魏之琰与朱舜水、隐元禅师的书信往来106-108
- 附录二:《君山先生传》108
- 附录三:明和五年版《魏氏乐谱》(50曲)跋文108-109
- 附录四:凌云阁六卷本《魏氏乐谱》译谱109-258
- 后记258-25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春花;;中国的方格谱与韩国的井间谱比较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1092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09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