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和声艺术的提炼与升华——感悟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7-11-21 20:12

  本文关键词:和声艺术的提炼与升华——感悟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


  更多相关文章: 调性和声 和声手法 作曲家 艺术发展史 多声部 和声技法 和声理论 维也纳古典乐派 形成与发展 多声音乐


【摘要】:正西方传统调性和声的形成与发展,自早期多声思维的产生和约9世纪"奥尔加农"形态的运用开始,经历了多声音乐的初期实践、古典调性和声的建立与运用以及浪漫派时期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几个重要阶段,调性和声在欧洲18世纪中期,即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不断探索和运用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至此,大小调功能和声技法与和声理论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逐步形成了具有统治地位的多声部音乐语言与完善的和声体系。尽管自20世纪初期开始,对非调性多声技法的探索和运用一时成为作曲家们追捧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4.1
【正文快照】: 西方传统调性和声的形成与发展,自早期多声思维的产生和约9世纪“奥尔加农”形态的运用开始,经历了多声音乐的初期实践、古典调性和声的建立与运用以及浪漫派时期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几个重要阶段,调性和声在欧洲18世纪中期,即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不断探索和运用基础上达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桐;;西方音乐中和声的应用、理论与教学的发展概述(三)[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2 姜明程;;蒙古族合唱歌曲中和声技法的风格体现[J];内蒙古艺术;2006年01期

3 张涛;;加快史学建设 促进和声繁荣——读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有感[J];音乐研究;2006年02期

4 冯丽;;陈培勋乐曲作品中的和声手法运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朱玫玫;;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年02期

6 李林;;试论黄自艺术歌曲创作对西方和声技法的吸收与借鉴[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杨立青;;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五)[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8 陆慧敏;;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调式思维与和声手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周天星;;谈和声理论及其对对位法则形成的影响[J];艺术教育;2007年06期

10 李林;;诗词与音乐的交融与会通——黄自艺术歌曲的美学意蕴[J];齐鲁艺苑;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威;;和声课教学中亟待认识与须加强的几个方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文;;“和声分析”教学思考——以舒曼钢琴作品为例[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甘璧华;;21世纪中国“传统和声教学”的问题与应对[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何佳玲;;罗忠昒先生教我们学和声——浅论勋伯格和声体系[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李德隆;;和声学及和声教学的人文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韵璇;;探索与定位——中国音乐学院 复调公共课改革[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吴式锴;;有关和声专业课教学根基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刘冬云;;高校音乐专业键盘和声技术训练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晓星;科学发展思维的艺术体现[N];湖南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黄恩智;“流行音乐的前景很可观”[N];辽宁日报;2000年

3 吴名辉;海南作曲家陈元浦的黎山绝唱[N];海南日报;2008年

4 邢晓芳;中国元素“新鲜”再现[N];文汇报;2008年

5 朱践耳;音乐乃心灵之声[N];文汇报;2003年

6 本报实习记者 葛江;让成长之路更宽畅[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郑丽虹;深圳要成音乐孵化基地[N];深圳特区报;2009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董大汗;深沉的爱恋 无限的思念[N];中国艺术报;2009年

9 钱仁平;请老外写中国出“洋相”[N];音乐周报;2009年

10 记者 郑舒 吕路阳;吴雁泽等乐坛大腕出任评委[N];福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2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3 童颖;叶小纲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4 伍维曦;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5 吴春福;罗忠昒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

6 于川;多元化的传承与创新[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7 高洁;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8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9 徐昭宇;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10 吴粤北;先锋派实验音乐之涅i肹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建军;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风格特征及成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玫玫;《升华之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3 张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和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孔令伟;理查德·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曲》的和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正梅;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中的民族精神[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伟亮;李斯特艺术歌曲和声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静;杜兆植蒙古族风格作品和声手法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江姝璇;胡戈·沃尔夫艺术歌曲钢琴织体的和声技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俊;艺术歌曲的和声因素及其演唱把握[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蔡R,

本文编号:1212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212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1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