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方文山歌词意境
本文关键词: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方文山歌词意境
【摘要】: 长期以来,歌词作为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术界或把歌词归入到音乐学领域中去研究,或对其进行修辞文体美学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歌词的意义建构问题却很少被人提及。本文则尝试对歌词意义建构进行研究,希望对拓宽传统的研究思路和开辟研究的创新路线有所帮助。 本文尝试运用Gill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方文山歌词意义的建构。 方文山,因其自成一格的作词方式而在华语流行乐坛独树一帜。他以作诗的方式填词的风格让很多当代的词作者望其项背,难以超越。他的歌词中,处处闪现着中国传统诗词的典故和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以蒙太奇的方式流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人们欣赏方文山的歌词,不仅是在品评一首普通的音乐作品,更是引发他们进一步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魅力之所在。 选择方文山的歌词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为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新借鉴,扩大研究的范围,延伸研究的方向。他那种以作诗的填词方式,通过运用大量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让歌词主体流动地展现一种虚幻的意境。意境的形成和人们欣赏歌词时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而这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契合。 所以,本文试尝试引入概念整合理论研究方文山的歌词,试将听众欣赏歌词时的动态心理过程呈现出来,从认知角度为人们解读歌词提供帮助。更希望有助于我们清晰的了解人们解读歌词时的相关心理行为,为抽象的认知活动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 通过语料和理论的结合,并通过实例分析后,我们发现: 概念整合理论能够用来细致的分析歌词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机制。 1)在此理论框架下,意义建构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过程,对歌词理解则被看作是一个认知行为。在欣赏歌词时,我们通过从语境和歌词所提供的文本中部分地吸收结构来组成心理空间,同时借助这些结构建立不同甚至不相容的空间。 2)词作者通过在有限的语篇中,运用一系列简单的意象隐形的表达一定的概念和情感。而歌词欣赏者凭借这些意象,结合自己的经验,在解读歌词时,通过虚幻空间的建构对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解读。 3)投射和整合是我们解读歌词时复杂心理过程的重要元素,它们是人脑活动的原动力。词作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建构着他自己的概念空间,而歌词欣赏者依据自己的体验体验着词作者的概念图示。词作者的体验建构于语言层面,而歌词欣赏者在经验层面上利用自己的经验对歌词语篇和歌词主题意境进行解读。本质上,歌词语言的理解和解读是意义建构的动态认知过程。 4)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我们只选择了方文山的歌词进行研究,研究也是在典型性基础上展开。而对于歌词研究从概念整合角度的普适性还需要进行量化分析。 一首歌词同时符合几种概念整合网络的特性,而在本研究中,我们只侧重研究有代表性的网络特点。 有些属于诗歌音律方面的问题,还不能够完全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得到解答。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侣白;;传南国之韵 唱时代之歌——评谢万智歌词创作[J];词刊;2011年07期
2 ;关于联合举办“川音杯”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大奖赛的通知[J];词刊;2011年07期
3 杨子清;;“心”的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4 王晶;;英语经济新闻中的概念整合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段蔚;;建构理论教学模式在饭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6 冯日乾;;流行歌曲创作指南[J];杂文选刊(中旬版);2008年10期
7 汪保忠;;接受研究与文学阐释[J];社科纵横;2011年06期
8 程红梅;;“抛锚”——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意义建构的有力固定[J];学苑教育;2011年13期
9 唐瑗彬;;试论中国流行歌曲歌词美学特性中的文学性[J];神州;2011年11期
10 柴莺;王晓娥;;浅谈声乐语言的艺术美[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兰芬;陈孝铭;;传统色彩符号意义建构初探——以“五色”内涵为例[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欣;;也谈小学数学中的“意义建构”与“意义接受”[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3 余红霞;;探析建构主义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陈虎腾;;论意识形态的理性批判与意义建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封霄;;浅谈信息化化学学习方式的形成[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6 石柏兴;;以情境教学为核心优化化学实验探究[A];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中期成果——论文与案例(部分)[C];2007年
7 莫永华;魏文展;寇冬泉;;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8 隋红涛;;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曾国辉;;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航船”上放肆忧伤——浅谈在多媒体环境下《不朽的失眠》的语文教学[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国钢;;IT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若干要素分析[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晨枫;华美词章 时代歌咏[N];北京日报;2009年
2 金辉;歌词创作中的俗流[N];湖北日报;2003年
3 宋小明;歌词创作群体现状[N];音乐周报;2001年
4 潘文煌;给歌词创作一席之地[N];安徽日报;2004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单中桂;会诊中国当代歌词创作[N];深圳商报;2002年
6 晓光;捕捉歌词创作的技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歌为心声唱响深圳情[N];深圳特区报;2010年
8 ;为歌词创作看病[N];人民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梁婷;古典诗词对我们影响太大了[N];深圳特区报;2005年
10 ;《歌词创作美学》出版[N];音乐周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源;影视艺术传播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2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3 张秀萍;环境保护社会制度建构的理论分析[D];山西大学;2007年
4 金国正;南宋孝宗词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彬;心智的门铃[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秋敏;“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D];苏州大学;2008年
8 丁炜;全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婕;网络环境下个体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韩玉兰;中国情境下的意义建构::中层管理者的管理觉知及其影响[D];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惠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尝试[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迎宾;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方文山歌词意境[D];河南大学;2009年
3 任思增;混合学习在高中《技术与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柴秀苗;阅读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勇;建构主义介入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性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柴凤英;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7 伏春宇;翻译过程中意义运作机制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孙玉清;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感悟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曾胜;中学化学概念意义建构教学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谢清理;大班幼儿对图画书的解读[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14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21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