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咬字”对民族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8-03-13 09:51

  本文选题:民族声乐 切入点:咬字 出处:《大舞台》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明朝魏良辅在戏曲理论专著《曲律》中云:"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由此可见,"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由来已久的优良传统,并且延续至今。经过土洋之争后,中国民族界的教育家和歌唱家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字正腔圆"的重要性。语言是歌唱的灵魂,而准确的咬字是良好语言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民族声乐学习中咬字显得极其重要。中国传统声乐根据汉语的字音特点,将咬字吐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个过程,本文将从这三方面阐述与分析咬字对民族声乐学习的重要性,试图对"字正腔圆"的推广和重视有所益处。
[Abstract]:Wei Liangfu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opera theory monograph, "the song has three absolute, the word Qing is one absolute, the cavity pure is two absolutely, the board is three absolutely."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rrect speech circle" is a fine tradition in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of our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And it continues to this day. After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earth and the foreign, the educators and singers in the Chinese ethnic circle have increasing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rrect pronunciation". Language is the soul of singing, and accurate pronuncia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a good language. Therefore, in the study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pronounce Chines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traditional vocal music divides the pronunciation of words into three processes: the beginning, the abdomen and the end. This article will expound and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pronunciation to the study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and try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ttention of the "orthographic circle".
【作者单位】: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2013年广西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立项课题《自然的歌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
【分类号】:J6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磊;;浅谈歌曲的二度创作[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朴京哲;;学生合唱训练中语言艺术[J];北方音乐;2010年11期

3 高杨;;谈演唱歌剧选段《不幸的人生》的情感体验[J];北方音乐;2012年05期

4 王亚军;王一yN;;美声歌唱追求的语音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亚军;刘璐;;汉语常用字音变在歌唱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6 全朝阳;;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技巧[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曾世权;;浅谈民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秦榕;析歌曲《故乡》及演唱处理[J];渝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冉明;;论音色在歌唱情感表现中的运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刘秋玲;;论歌唱的艺术表现[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晓静;歌曲翻译三符变化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妍;由“吴碧霞中西合璧唱法现象”思考声乐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东恩;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特征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安丽;三种唱法及声乐比赛分类方法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邢岚枫;黄自《思乡》的歌曲分析与演唱提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浦凤;声音训练在合唱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云鹏;《我的祖国妈妈》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甘树兵;马斯卡尼歌剧《乡村骑士》咏叹调《妈妈,那些烈酒》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叶卉;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唱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文小珍;试论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管箫;歌剧《屈原》中著名唱段的演唱特点和音乐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晓梅;;民族民间唱法的咬字吐字技术[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09期

2 齐晓文;;浅析歌唱中情感的表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冯长喜;;论歌唱艺术中的“字正腔圆”[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蒋娟全;;歌曲演唱中语音难点分析与处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王蒙萌;;浅谈民族声乐中“字正腔圆”的辩证关系[J];黄河之声;2008年07期

6 孔祥萍;;民族声乐中咬字吐字的艺术[J];电影评介;2007年09期

7 王雪娇;;从“杭育杭育”引发的思考——民族声乐的咬字吐字及归韵[J];飞天;2010年20期

8 李红云;;民族演唱艺术中的咬字吐字[J];大众文艺;2010年21期

9 陈福杰;;浅议歌唱中的“字正腔圆”[J];艺术教育;2011年05期

10 杨丽;浅谈民族声乐中字的演唱——兼谈我教学、演唱的一些体会[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匡雅玲;;浅谈“演唱风格”及其训练[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邹婉华;;关于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余辉;;浅谈正确的吐字对歌唱发声的重要性[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金惠子;民族声乐文化的优秀传承者——黑力[N];音乐生活报;2011年

2 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坚持多样化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石惟正;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2000年

4 梁占峰;唱法与审美多元化[N];音乐周报;2004年

5 天水市歌舞团 杨涛;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N];天水日报;2009年

6 金鹿;黄钟大吕中国流[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蔡际洲;兼收并蓄 和而不同[N];音乐周报;2002年

8 记者 原中倩;良好个人修养是学艺的基础[N];海南日报;2009年

9 韩溪;站得再高些 想得再远些[N];文艺报;2000年

10 崔彦海;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N];中国艺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闻;民族声乐中普通话演唱的训练特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宁岩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脉络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晓芳;中国民族声乐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粉仙;我国现阶段民族声乐的思考与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5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任洁玉;从音响载体看我国20世纪80年代民族声乐发展状况[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7 王佳丽;京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融合[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8 葛静;从我国民族声乐教材中选析几首优秀曲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9 杨娴静;戏曲的咬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具体运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10 秦缘;和而不同,多元并存[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05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605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9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