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祭”之隐喻——《众神的黄昏》终场的多层声音与多重感知
本文选题:《尼伯龙根的指环》 + 《众神的黄昏》 ; 参考:《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摘要】:《众神的黄昏》终场,布伦希尔德一角在管弦乐队的强大支撑下独当一面,将戏剧情绪及其精神寓意推向了《指环》的至高点。对于这一经由瓦格纳精心设计的"献祭"场景,笔者尝试从其整体形式结构以及主导动机的贯穿发展入手,对接受过程中的聆听感悟进行剖析与反思。笔者由此提出的音乐与戏剧的"多层声音",以及相应产生的"多重感知",似乎正是瓦格纳心目中音乐与戏剧的理想交融形式,即"音乐即于戏剧"的体现方式。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Evening of the Gods, Blenshild's role alone 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orchestra pushes the drama mood and its spiritual implications to the highest point in the Ring. For the scene of sacrifice carefully designed by Wagn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reflect on the liste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overall formal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dominant motivation. The "multi-layer sound" of music and drama and the corresponding "multi-perception" proposed by the author seem to be the ideal blending form of music and drama in Wagner's mind, that is, "music is in drama".
【作者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经树;;“清楚变化了的音乐创造”——瓦格纳的“音乐戏剧”构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陈鸿铎;;试论瓦格纳的“无终旋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杨燕迪;;《尼伯龙根的指环》的音乐创意[J];音乐爱好者;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芳;;结合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谈谈德彪西音乐的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张浩;;肖斯塔克维奇钢琴音乐风格的审美特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3 万晶晶;;对“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再思索——从茵加尔顿、杜夫海纳与伽达默尔的矛盾谈起[J];北方音乐;2011年05期
4 胡珊珊;;西方音乐审美理论的演变——简述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音乐审美的发展历程[J];北方音乐;2011年05期
5 赵静静;;谈音乐作品的本真性与延续性[J];北方音乐;2011年06期
6 胡珊珊;;文艺复兴时期至十九世纪西方音乐审美的发展历程[J];北方音乐;2011年09期
7 秦旋;;论达尔豪斯的音乐批评观[J];北方音乐;2011年11期
8 陈喜红;;阿多诺音乐社会学观批判[J];才智;2008年02期
9 董莹;;解读穆索尔斯基音乐创作中的民主性与民族性[J];才智;2010年30期
10 余大卫;浅析音乐审美情感性的产生条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向迎春;;音乐教学切勿买椟还珠——论趣味性教学的四大误区[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温展力;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朱宁宁;英美实验音乐:1950-1970年代[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徐志博;音响结构思维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唐小波;约翰·亚当斯管弦乐作品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周荣;超拔精神与凄美命运—路翎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珊;从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的歌唱艺术看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单金龙;音乐美感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关彦;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静文;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相似性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临舒;巴赫《恰空舞曲》四个音响版本表演创造的合理性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葛新悦;李斯特《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及演绎[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9 张昀;论原生态民族音乐创作中的美学呈现[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徐杰;《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横向拓展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胜付;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浦塞尔主题变奏与赋格曲[J];乐器;2005年11期
2 陈企霞;;琴音三弄[J];诗刊;1989年03期
3 梁荣超;;与你一起进入古典音乐大门[J];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博览);1999年02期
4 梁珂;;管弦乐队的精彩展示——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配器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马思聪;;十年来的管弦乐曲和管弦乐队[J];音乐研究;1959年05期
6 向方;;管弦乐队的兴起与发展(续)[J];乐器;1983年06期
7 狄席瑞·德伏夫;谈指挥[J];中国音乐;1986年04期
8 明言;;追寻人生的“本真”状态——大提琴与管弦乐队《逝去的时光》听觉读解[J];人民音乐;2006年03期
9 刘晖;;对管弦乐法课程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部分现象与问题的探讨与解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钱永利;论管弦乐队的“工厂”模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川;;对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探索[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奥拉沃阿兰罗德里格兹;张谦;;古巴的沙尔萨音乐[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3 晓夜;;论业余管弦乐团的组建与训练[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张小杰;;管弦乐大分期录音[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5 李渝梅;李方元;;走出另一种封闭——对近代主流音乐学术传统的追问[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6 朱玉霞;;双排键电子琴在中国的发展[A];2004年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全省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获奖论文集[C];2004年
7 谷迎迎;;浅析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状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婷;用音乐讲述画面故事[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陆在易;合唱队+管弦乐队=“交响合唱”吗?[N];音乐周报;2003年
3 裴诺;北交录制国歌抢注“中国制造”[N];音乐周报;2007年
4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郭立元;如何把握录音音场[N];安徽经济报;2008年
5 肖向东;窦唯:一个人的战斗[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颜玉兰;清音雅韵颂和谐 视听盛宴著华章[N];延边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林娟邋林姗;用歌声唱响两岸和平[N];福建日报;2008年
8 梁茂春;“彭修文模式”值得肯定[N];音乐周报;2005年
9 [英] 《电讯报》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办公室课题组 编译;日本是古典音乐的精神家园吗?[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侯东蕾;浅析中提琴在乐队演奏中的作用[N];音乐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千一;碰撞、对话与交融[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林媛;“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 1933-1946[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4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s,
本文编号:1815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81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