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乐舞文化的人文解读
本文选题:藏彝走廊 + 乐舞文化 ; 参考:《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摘要】:"藏彝走廊"学说是在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将川、滇西部及藏东这一区域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来看待。作为民族迁徙走廊,这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极富特点的文化沉积带,影响了中国西南主要民族及文化构成。由于走廊中各民族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藏语支和彝语支民族为多,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这一区域称为"藏彝走廊"。以语言区分民族是为重要的民族分类方法。这也影响了其分支学科——民族音乐学。"藏彝走廊"及横断山脉地区,由于诸如地理险峻,交通闭塞等等原因,其乐舞发展还较缓慢,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歌、舞、乐三位一体同时完成某种社会功能。故此,将"藏彝走廊"这一民族学、历史学学术概念引入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不仅在对象上扩大了其研究视域,而且对于民族音乐学的文化视野亦有积极地借鉴作用。
[Abstract]:The theory of "Tibetan and Yi Corridor" i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ichuan, western Yunnan and eastern Tibet as a separate "historically formed ethnic region". As a national migration corridor, this area has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cultural sedimentary zone in the long historical evolution, which has affected the main ethnic groups and cultural composition in southwest China. The famous sociologist Fei Xiaotong called this area the "Tibetan corridor" because most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the corridor are Tibetan and Yi in the Tibetan and Burmese languages of the Han and Tibetan languages. Language discri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ethnic classification. This also affected its branch of the subject-ethomusicology. " Tibetan and Yi Corridor and Hengduan Mountain area, due to such reasons as geographical precipitousness, traffic block and so on, its music and dance development is still relatively slow, is still in a "primitive" state, song, dance, music trinity to complete a certain social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ibetan and Yi Corridor" and the academic concept of history into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not only expands its research horizon on the object, but also has a positive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al vision of ethnomusicolog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分类号】:J6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羌族火葬习俗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邹吉忠;现代制度与自由秩序的形成[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3 王毅;;综合视野中的音乐与舞蹈观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邢彦明;;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场”效力[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马宁;;宗教人类学视野下的羌族“挂红”习俗[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李兵;生育行动的结构[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马传松;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以社会学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8 刘国铭,刘治修;从文化视角看宗教的政治问题——以先进文化抵御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于涛方;;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10 格勒;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J];中国藏学;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杨永福;“规则”的分析与建构:制度的社会网络基础[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8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10 刘守刚;西方立宪主义传统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杨新光;试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权威现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俊峰;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角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5 吴倩;清代河北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郭小刚;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现状的三种模式及其社会心理背景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柳建文;西北农村地区回族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慧群;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丽;;彝族“老虎笙”的文化流变[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本文编号:1867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86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