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形式美学——以奏鸣曲为例
本文选题:形式美学 + 情感美学 ; 参考:《中国音乐学》2009年02期
【摘要】:1854年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中指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表现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勋伯格在《和声学》序言中,也对音乐美学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了不屑。然而,音乐历史的发展情况,果真如汉斯立克、勋伯格所言吗?本文以贝多芬、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的奏鸣曲创作为例,在论证情感美学与音乐实践二者关系的同时,质疑形式美学,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Abstract]:In 1854, Hans Rick pointed out in on the Beauty of Music: "the content of music is the movement of musical sounds." Schoenberg,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expressionist music, also disdains music aesthetics in the preface. But is it true that the history of music is as Hanslick Schoenberg put it? Taking Beethoven, Liszt and Tchaikovsky's sonata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while demonst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aesthetics and music practice, questions formal aesthetics and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作者单位】: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分类号】:J6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新;;李白艺术与人生的“现代性”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方国武;“理念”的玄思“道”的顿悟——兼论中西美学之迥异风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杨留兵;薛军;;标题音乐与19世纪浪漫乐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司红玉;孙继龙;;健身气功与“心性”之关系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钱继和;;拒斥颓废之音,弹拨生命之律——浅析尼采对瓦格纳音乐美学的颠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10 喻樱;;高尚的人格、圣洁的心灵——交际花薇奥列塔性格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润森;;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悲剧史上的地位[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雷龙乾;;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危机[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俞兆平;;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卫国;;人道主义的悲剧与悲剧性的人道主义——理解海德格尔纳粹事件的悲剧境域[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8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光强;精神分裂症临床干预过程中知情同意问题的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莹莹;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7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8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熊焱;米约双钢琴作品《胆小鬼》本体分析与演奏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娜;山东胶州秧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艺迪;;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浅析[J];作家;2008年22期
2 康乐;;在传统中酝酿突破——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J];大众文艺;2011年05期
3 周颖;;对贝多芬两首f小调钢琴奏鸣曲对比分析引发的思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9期
4 张熠;;奏鸣曲在交响乐中的运用——以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J];文教资料;2007年12期
5 吴媛媛;;贝多芬《黎明》奏鸣曲音乐学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3期
6 任莉娜;;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突破与创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杜震震;;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J];黄河之声;2008年18期
8 张轶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浅析[J];艺术教育;2008年01期
9 郑培;;浅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S1期
10 郑良良;;谈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的钢琴教学[J];艺术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伊娜;;乐圣贝多芬钢琴才能的启示——对中国当前钢琴教学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叶芳;;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美学意义[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郝琳;;变化中的建筑学与可持续建筑美学[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佳;;我借版贸做品牌[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5 关秋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下一代[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白桦;;文学与人生——讲不完的故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7 董馨;;音乐健康疗法[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8 赵成立;;新闻摄影视觉冲击力与形式美[A];两翼齐飞昂首新世纪——第五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2001年
9 匡玲;;创新 联系 提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10 谢滨妃;;从巴洛克时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调性语言的发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雪枫;心灵风暴与神圣的安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卞祖善;简洁质朴 生动活泼[N];音乐周报;2004年
3 巫育辛;拜谒贝多芬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瓦格纳中国协会秘书长 音乐评论家 刘雪枫;最后的贝多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伊君;诗意与失意[N];音乐周报;2003年
6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N];文汇报;2007年
7 编译 风来疏竹;贝多芬死于梅毒还是铅中毒?[N];北京科技报;2005年
8 施邑屏;世界首枚贝多芬邮票[N];中国集邮报;2007年
9 马跃;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N];音乐周报;2002年
10 心理学博士 岳晓东;贝多芬:化回避为自励的音乐天才[N];北京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3 谢建军;书法美学意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孙欣;克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5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胡艺芳;从布里顿的三部协奏曲看他在传统与现代音乐手法上的融合及创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雪莎;奏鸣曲式在贝多芬钢琴套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唐雯;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高潮处理手法[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昕;莫扎特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分析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炫;从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风格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董方;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的研究与演绎[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汤鑫;对贝多芬第八奏鸣曲和肖邦叙事曲的音乐内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闵敏;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奏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38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03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