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新史学”与宋代音乐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6-21 22:57

  本文选题:新史学 + 宋代音乐研究 ; 参考:《中国音乐学》2013年04期


【摘要】:文章通过两个关键词,即"新史学与宋代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与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阐述,回溯和分析了宋代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强调了"新史学"对于宋代音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且通过对于作者带领下的六位宋代音乐研究团队成员的选题与成果的介绍,表述了其对于"新史学"与宋代音乐研究的倡导及其实践的努力。
[Abstract]: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wo key words, "New History and Song Dynasty Music Research" and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E- Research Institute of Music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ong Dynasty music research. It emphasiz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New historiography" to the music research of Song Dynasty, and introduces the selected topic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ix members of the Song Dynasty music research tea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author. This paper describes his advocacy and practice for the study of New historiography and Song Dynasty music.
【作者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音乐史学会;民盟上海市委;
【基金】: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特色重点项目(050402)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艺术学理论——国际语境中的城市音乐人类学与社会学项目资助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艺鸥;;回顾·反思·展望——首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黄艺鸥;;碰撞·对话·认同——“音乐史学建构与宋代音乐史学·第二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杨成秀;;“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综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洛秦;;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洛秦;;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亓迎春;;探究音乐历史 关注制度影响——由《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谈起[J];人民音乐;2010年09期

2 洛秦;;代序:史学观念与宋代音乐研究的意义——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的解读[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黄艺鸥;;碰撞·对话·认同——“音乐史学建构与宋代音乐史学·第二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艺鸥;北宋音乐编年史[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闫飞;《洛阳春》在韩国的变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孙婧;朱熹对孔子礼乐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勇;唐代到宋代音乐文化的变化是衰退还是转型[J];音乐研究;1991年01期

2 阿黛;;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举行[J];音乐研究;2010年05期

3 杨朝云;从宋代音乐史料看“雅乐”的神秘主义色彩[J];曲靖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 黄艺鸥;;回顾·反思·展望——首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郑锦扬;朱熹音乐思想论稿[J];中国音乐学;1992年03期

6 洛秦;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J];中国音乐学;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厚文;;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J];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03期

2 王晓毅;钱穆先生文化生命史观的意义——兼论史学的困境与出路[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1期

3 田昌五,邹兆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访田昌五教授[J];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05期

4 车前;天灾人祸知多少[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5 车前;肉刑和绞架威慑下的治安[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6 车前;人往高处走,家往低处搬[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7 郑先兴;“新史学”: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论晚清民初文明史学的理论构建之二[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8 杨共乐;;创新史学,推进历史学科的发展[J];史学史研究;2006年04期

9 罗玉;;中国史学近代化过程简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年01期

10 孙江;;语言学转变之后的中国新史学[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2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王家范;;历史检讨的视域及其多义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6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丽珠;;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萧默;;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之我见[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向平;《新史学九十年》[N];南方周末;2004年

2 刘军;雅克·勒高夫:摆脱恐惧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新史学”之“新”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郑杨;新史学鐞成就普通人的历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张小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7 李红岩;晚清“新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庞冠群;西方九位著名新史学家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王家范;“新史学”旨趣实践会通第一人[N];文汇报;2007年

10 邸永君;关于中国新史学之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仲民;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复旦大学;2007年

8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3 常刚;梁启超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屠庭;梁启超之法史学述论[D];苏州大学;2008年

5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辛方;穷源竟委,易于不易[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秦天;经典的诞生[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崔璨;勒华拉杜里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50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050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c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