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桂林阴鼓乐与其他仪式音声的关系探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20:33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观察桂林阴鼓乐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建立桂林阴鼓乐与桂林其他仪式音声的"时空"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区域文化视野为出发点,把特定区域内单个民间音乐事象与诸多民族文化事象相联系,将它们作为整体的文化来理解。揭示出桂林阴鼓乐与其他仪式音声的关系,以此论证桂林阴鼓乐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桂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土壤。 

【文章来源】:北方音乐. 2019年19期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桂林阴鼓乐与其他仪式音声的关系探究


“阴鼓”与“阳鼓”(摄影者:张燕)

鼓乐,师傅,丧葬仪式,仪式


一首丧歌共有四句,对完一首歌,阴鼓乐和唢呐固定演奏一次阴鼓乐曲目《拉尾》。阴鼓乐的参与为丧歌对答提供了中场休息时间,也为下首歌的开始营造了更加良好的氛围。《拉尾》这首曲子,是专门为唱丧歌拉尾音准备的,不在其他仪式场合使用。本地“丧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活常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包含忠、义、孝、廉等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如《穆桂英挂帅》《赵五娘行孝》《十月怀胎》《十字孝》《唱十二时辰》等等。对唱丧歌活动大约持续两个小时结束。但此时,室内道公法事仍在进行中。(如图2所示)图2“丧歌”现场(左为阴、阳二鼓,右为“丧友”摄影:张燕)三、桂林阴鼓乐与道教科仪桂林阴鼓乐乐班、阳鼓乐班与道公班社常常一起参与丧葬仪式等活动,这在当地民间艺人看来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永福县这三种班社被统称为“阴阳三教”。是桂林百姓信仰的根基,像重视阴鼓与阳鼓一样,桂林人在丧葬仪式活动中,也经常会邀请道公师傅做法。所以“道教科仪”作为整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阴鼓乐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整场仪式中,道公班社与阴鼓队相互配合,交替演奏。第一天下午18:00至第二天早晨5:00钟,道公在室内主持整场仪式,这时,“阴鼓”和“阳鼓”师傅开始休息,为第二天的演奏做准备。这里以2016年7月18-19日桂林市永福县堡里乡大波村黄氏的丧葬仪式为例,将道公班社与阴鼓乐乐班相互配合的完整过程大致记录如下:第一天下午16:00左右“安师”环节,道公师傅一边口中念着经书,一边脑海中冥想师傅生前的模样。这一步,就是“安师”也叫“请师”环节。就是邀请自己的师傅前来坐阵,让他保护整场仪式顺利进行。这时候本地阴鼓乐师傅配合道公演奏曲目《安师》;17:00“开路”:这个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桂林傩戏音乐中的傩笛探究[J]. 周楼胜.  中国戏剧. 2016(05)
[2]西部苗族史诗《亚鲁王》传承人陈兴华口述史[J]. 唐娜,马知遥.  民族艺术. 2015(03)
[3]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J]. 薛艺兵.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3(01)
[4]桂林傩舞的文化特质刍议[J]. 苏韶芬.  民族艺术. 1992(01)



本文编号:2951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951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d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