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发布时间:2021-01-09 12:24
本文首先阐述体态律动的基本理念、传入我国之后的状态和现状。然后分析了体态律动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体态律动等同于舞蹈,忽略了体态律动的核心之一——即兴音乐创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体验先于认知”的理念。并提出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对该教学法使用存在误区的原因是,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中对体态律动教学法不够重视,并且对其课程的设置尚不完善、合理。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体态律动对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多方面的价值,以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该教学法课应当被设置为独立的课程,以保证其充足的授课时间;而其传统的、主要停留于理论学习的授课模式也有待于改善、调整,应重点实践该教学法。文章最后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等方面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体态律动教学法课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认为该课程应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同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能深刻掌握其根本的教学理念,并培养学生根据理念自己创造教学手段的能力。在对于该课程的不断调整和改进中,使学生更全面、深刻、有效的掌握体态律动教学法,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发挥其对于感知音乐和塑造人格方面的独特价值。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背景
四 研究的切入点
五 相关概念界定
六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体态律动与我国音乐教育
第一节 体态律动
第二节 体态律动的传入
第三节 体态律动的现状
第二章 体态律动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第一节 体态律动不等于舞蹈
第二节 体态律动的核心——即兴
第三节 体态律动的基本理念——体验先于认知
第三章 体态律动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现状
第一节 关于独立课程设置
第二节 关于授课模式
结语 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体态律动课的思考
一、 教学目标
二、 教学内容
三、 教学步骤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唱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J]. 滕缔弦.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8(04)
[2]“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暴羽.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8(09)
[3]感知·认知·学习·理解[J]. 叶继红. 中国音乐教育. 2007(01)
[4]1994-2006年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文献综述[J]. 易秀华.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6(S1)
[5]加德纳谈未来的教育[J]. 霍华德·加德纳,刘沛. 上海教育. 2005(Z2)
[6]解读音乐课程的价值——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感[J]. 马达. 福建艺术. 2004(06)
[7]课程理论与20世纪实践中的音乐课程“范例”[J]. 蔡觉民. 中国音乐学. 2004(03)
[8]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接轨研究[J]. 陈晓芳,袁平.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3(04)
[9]达尔克罗兹、奥尔夫和柯达依三种音乐教学法的共性[J]. 滕缔弦. 人民音乐. 2003(12)
[10]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J]. 管建华.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1(01)
硕士论文
[1]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教育实验研究[D]. 陈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从听觉到视觉、运动觉[D]. 陈蓉.上海音乐学院 2008
[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方法在少儿钢琴教学中的运用[D]. 周险峰.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66646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背景
四 研究的切入点
五 相关概念界定
六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体态律动与我国音乐教育
第一节 体态律动
第二节 体态律动的传入
第三节 体态律动的现状
第二章 体态律动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第一节 体态律动不等于舞蹈
第二节 体态律动的核心——即兴
第三节 体态律动的基本理念——体验先于认知
第三章 体态律动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现状
第一节 关于独立课程设置
第二节 关于授课模式
结语 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体态律动课的思考
一、 教学目标
二、 教学内容
三、 教学步骤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唱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J]. 滕缔弦.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8(04)
[2]“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暴羽.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8(09)
[3]感知·认知·学习·理解[J]. 叶继红. 中国音乐教育. 2007(01)
[4]1994-2006年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文献综述[J]. 易秀华.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6(S1)
[5]加德纳谈未来的教育[J]. 霍华德·加德纳,刘沛. 上海教育. 2005(Z2)
[6]解读音乐课程的价值——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感[J]. 马达. 福建艺术. 2004(06)
[7]课程理论与20世纪实践中的音乐课程“范例”[J]. 蔡觉民. 中国音乐学. 2004(03)
[8]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接轨研究[J]. 陈晓芳,袁平.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3(04)
[9]达尔克罗兹、奥尔夫和柯达依三种音乐教学法的共性[J]. 滕缔弦. 人民音乐. 2003(12)
[10]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J]. 管建华.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1(01)
硕士论文
[1]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教育实验研究[D]. 陈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从听觉到视觉、运动觉[D]. 陈蓉.上海音乐学院 2008
[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方法在少儿钢琴教学中的运用[D]. 周险峰.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66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966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