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郭文景合唱交响曲《蜀道难》的创作技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8 21:02
  合唱交响曲《蜀道难》是郭文景先生根据诗人李白的同名诗篇而作。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在其创作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运用了三管编制的乐队、合唱队、男高音独唱以及独唱组相结合的庞大编制。作曲家将人声与乐队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同时也将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以恢宏大气并具有民族意韵的笔触表达出了诗歌的意境。本文的绪论部分将简要说明该作品的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研究内容。其后的正文部分将从作品的音高特征,曲式结构,织体形态,音响特征等作曲技法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获悉作品音高材料的设计以及具体运用;织体形态的分类;诗词结构与作品结构的关系:声乐与乐队的音响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结论部分则对该作品的技术特征和艺术特点进行简要概括总结。 

【文章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创作概述
    第一节 作曲家简介及其创作风格探究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二、创作风格探究
    第二节 诗歌《蜀道难》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交响乐《蜀道难》的创作简述
第二章 音高特征
    第一节 四川传统戏曲与四川民间音乐对作品音高材料的影响
        一、川剧高腔
        二、四川民间音乐
            (一) 四川山歌
            (二) 劳动号子
        三、四川方言对于该作品音调的影响
    第二节 音高材料
        一、核心音高材料在横向线条中的运用
            (一) 核心音高材料在乐队中的运用
            (二) 核心音高在人声部分的运用
        二、全音阶
    第三节 纵向和声的运用
        一、二度叠置的和声结构
        二、三全音和声结构
        三、以核心音高材料构成的和声结构
        四、双调性和多调性的体现
    第四节 声乐与乐队的音高关系
        一、统一关系
        二、分离与统一相结合的关系
第三章 结构特点
    第一节 曲式结构
    第二节 诗歌结构与曲式结构的关系
第四章 音响特征
    第一节 织体形态
        一、同质性织体
        二、异质性织体
            (一) 模仿性复调织体
            (二) 对比性复调织体
            (三) 旋律加伴奏型织体
            (四) 微复调织体
        三、织体的结构力
    第二节 地域性音乐素材对音响的影响
        一、四川方言对咬字的影响
        二、滑音与颤音的运用
            (一) 关于“润腔”
            (二) 滑音与颤音音色
    第三节 声乐部分的音响特点
        一、音色唱腔
        二、音区特点
        三、曲调类型
            (一) 抒情性风格
            (二) 朗诵性风格
            (三) 抒情性与朗诵性相结合
            (四) 念白
        四、演唱形式
        五、声部安排
        六、唱词的设计
    第四节 乐队部分的音响处理
        一、音色因素的分类
            (一) 常规音色
            (二) 非常规音色
        二、配器方式
            (一) 纯音色组合
            (二) 混合音色
            (三) 功能分组
            (四) 混响法
            (五) 回声法
    第五节 声乐与乐队在音响上的相互关系
        一、旋律与伴奏的方式
        二、呼应的方式
        三、分离的方式
        四、融合的方式
        五、对比与统一相结合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郭文景音乐创作中的文化追求(下)[J]. 李丽娜.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02)
[2]配器新说(下)[J]. 于京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9(02)
[3]配器新说(上)[J]. 于京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9(01)



本文编号:3290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290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3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