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二胡音乐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07:00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二胡音乐作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的代表,20世纪的二胡音乐随着刘天华创作的“十大名曲”而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刘天华之后,即20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中,涌现出了一批二胡演奏家,如吴伯超、刘北茂、俞鹏、陈振铎、储师竹等,他们也创作了不少二胡音乐作品,并且多数集中创作于抗战时期的重庆。 抗战时期的重庆具有”陪都”身份,也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重庆的文化环境经历了由国民党相对宽松到限制趋紧再到最后的文化专制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推行了“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意在对进步民主文化进行全面控制。面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广大文艺工作者丝毫没有退缩,他们在重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抗战文艺活动。音乐方面,群众歌咏运动蓬勃发展,以室内音乐会式的演出日渐增多,此外,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与音乐团体也联合组织了不少大规模的演出。这一时期聚集在重庆的二胡音乐家们继承了刘天华“中西调和”的“国乐改进”思想,在扎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地“容纳外来的潮流”。他们创作的二胡音乐作品在定弦调式、旋法、曲式结构、演奏技法等方面有一定的拓展和创新,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中的创作技法和音乐元素。总体来看,这些二胡音乐作品在20世纪二胡艺术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日后二胡专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关键词】:抗战时期 重庆文化环境 二胡音乐作品 承前启后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32.21;J614;J609.2
【目录】:
- 论文摘要3-4
- 目录4-6
- 绪论6-10
- 第一章 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化环境及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10-21
- 第一节 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10-13
- 一、文化环境10-12
- 二、全面专制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措施12-13
- 第二节 传统思想的复活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13-16
- 一、传统思想的复活运动13-15
- 二、国民政府的传统文化政策15-16
- 第三节 对进步文化进行全面的干预和控制16-18
- 一、颁布一系列法规,查禁抗日进步文化书刊和言论16-17
- 二、设立文化管控机构,强化对抗战文化的管制17
- 三、制定和实施系统的“文艺政策”17-18
- 第四节 重庆的抗战文艺活动18-21
- 一、综合性的文艺活动18-19
- 二、主要音乐活动19-21
- 第二章 二胡独奏曲的音乐本体分析21-45
- 第一节 弦法、调式的使用及旋律发展手法21-33
- 一、弦法、调式的使用21-26
- 二、旋律发展手法26-33
- 第二节 节奏节拍及速度对传统音乐的吸收和运用33-37
- 一、核心节奏型与节奏的对比及节拍的运用33-35
- 二、速度的运用35-37
- 第三节 演奏技法的创新突破及二胡表现性能的拓展37-42
- 一、技法的创新与突破37-39
- 二、挖掘二胡内外弦的音色39-40
- 三、对其他传统民族乐器音色的吸收40-42
- 第四节 曲式结构分析42-45
- 一、三部曲式42-43
- 二、四段曲式43-45
- 第三章 其他类型的二胡作品研究45-54
- 第一节 练习曲45-47
- 第二节 重奏、合奏曲分析47-54
- 一、重奏曲分析47-51
- 二、民乐合奏曲51-54
- 结语54-57
- 参考文献57-59
- 后记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强;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J];民国档案;1991年02期
2 江沛;南京国民政府意识形态管理剖析[J];民国档案;1993年03期
3 赵志安;传统京剧京胡伴奏音乐的宫调论[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宋洋;;国统区抗战音乐的社会影响力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9年04期
6 李乃平;二胡的弦法及特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雷;陪都重庆三个音乐教育机构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二胡音乐作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80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