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论中国琵琶文曲的阴柔之美与武曲的阳刚之美

发布时间:2017-06-26 06:12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琵琶文曲的阴柔之美与武曲的阳刚之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琵琶,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的重要成员。明清以后,琵琶艺术流派逐渐形成,逐渐奠定了文、武曲不同特点的演奏基础。19世纪以后,近代琵琶演奏流派逐渐形成,文曲和武曲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琵琶音乐充满了文化之美、历史之美、人性之美。传统琵琶文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不管是快板还是慢板,乐曲多表现的淳朴浑厚,旋律沁人肺腑。写景的乐曲一般曲调明朗,旋律流畅;写情的乐曲多借景抒情,表达一种哀怨惆怅的心情,因此乐曲旋律一般较为缓慢;叙事的乐曲则多以民间故事、传说为剧本,旋律多委婉缠绵,具有较强的叙事性。琵琶文曲用简朴、动人的旋律表达出深刻的内心情感,并运用推、拉、吟、揉等手法使乐曲韵味十足,给人一种优柔不迫的阴柔之美;传统琵琶武曲大多是有情节、标题性的,乐曲往往采用戏曲分幕分场叙述的手法,表现一些特定的故事情节,并叙演着故事的内容,乐曲结构让我们有身临刀光剑影战场的感觉,乐曲结构规模庞大,气势很宏伟。乐曲常采用文学性较强的标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武曲中还擅长运用绞弦、煞弦等指法模拟各种音响效果,将音乐形象化,从而成功塑造所要描绘的形象,乐曲情调雄壮而激昂,给人一种富有张力的阳刚之美。中国琵琶音乐从两个方面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态及精神。 本文从中国传统美学视角审视琵琶文曲的阴柔之美与武曲的阳刚之美。探究琵琶文曲、武曲美学特征的形成历史、文化、技术等因素。并结合《易经》美学,研究《周易》中有关“阳”与“阴”、“刚”与“柔”的相关论述,结合对《溪山琴况》的研究,探究古琴演奏美学对琵琶的影响。
【关键词】:琵琶艺术 阴柔 阳刚 美学特征 古琴 古典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32.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1
  • 第一章 中国琵琶的基本情况11-17
  • 一、琵琶的历史来源及发展11-13
  • (一) 概述11
  • (二) 名称的来源与演变11
  • (三) 琵琶形制的沿革11-12
  • (四) 琵琶演奏艺术的演进12
  • (五) 琵琶乐曲表现内容的演变12-13
  • 二、琵琶演奏家的流派及其艺术特征13-17
  • (一) 无锡派13-14
  • (二) 平湖派14
  • (三) 浦东派14-15
  • (四) 崇明派15
  • (五) 上海派15
  • (六) 北派琵琶15-16
  • (七) 南派琵琶16
  • (八) 其它流派16-17
  • 第二章 琵琶乐曲的分类及特点17-20
  • 一、琵琶文曲、武曲分类来源的研究17
  • 二、琵琶文曲17-18
  • (一) 分类依据及代表作17
  • (二) 特点17-18
  • 三、琵琶武曲18-19
  • (一) 分类依据及代表作18
  • (二) 特点18-19
  • 四、琵琶文武曲19-20
  • 第三章 琵琶文曲的阴柔之美20-26
  • 一、发展脉络20-21
  • 二、琵琶文曲的特征21-23
  • (一) 形态特征21-22
  • (二) 演奏技巧22-23
  • (三) 审美特征23
  • 三、文曲的阴柔之美23-26
  • 第四章 琵琶武曲的阳刚之美26-31
  • 一、发展脉络26
  • 二、琵琶武曲的特征26-28
  • (一) 形态特征26-27
  • (二) 演奏技巧27
  • (三) 审美特征27-28
  • 三、武曲的阳刚之美28-31
  • 第五章 中国琵琶文曲及武曲的美学特征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31-36
  • 一、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阳刚与阴柔31-34
  • (一) 《易传》的“阴柔阳刚”思想31-32
  • (二) 儒家哲学中的“中正平和”32-33
  • (三)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阳刚与阴柔33
  • (四) 姚鼐《复鲁絮非书》中提到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33-34
  • 二、古琴演奏美学对琵琶文曲、武曲的影响34-36
  • (一) 《溪山琴况》中提出的古琴演奏美学34
  • (二) 对琵琶演奏的影响34-36
  • 第六章 琵琶文曲、武曲在现代琵琶曲中的发展36-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0
  • 附录40-41
  • 致谢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淑红;;试论和谐理念在琵琶艺术中的作用[J];德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唐新;;论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1年06期

3 孙丽伟;;琵琶文曲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4 孙丽伟;;琵琶流派之赏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S1期

5 高微;;论琵琶演奏音乐语言表现力的多元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李洪;;浅谈琵琶教学中音乐的表现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1期

7 陈望衡;;《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陈萍;琵琶文曲的文化解读[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宁勇;中国音乐史上琵琵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期[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0 张璇;;浅析琵琶文曲的发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琵琶文曲的阴柔之美与武曲的阳刚之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485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a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