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唐帝王乐舞观的变迁及其文化意义
本文关键词:论初唐帝王乐舞观的变迁及其文化意义
【摘要】:初唐帝王的乐舞观不仅具有承继关系,也持续发展、变迁。唐高祖的乐舞观极为开明。唐太宗的乐舞观在开明的同时又有所开创。唐高宗的乐舞观表现为求新变、好雅志、重性情,而武则天的乐舞观进一步发展,追求新变,注重乐舞的规模和装饰。初唐帝王乐舞观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社会生活和文学的影响上,促进了唐代乐舞的高度发展,推动了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左右着初唐主流文学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初唐帝王 乐舞观 变迁 文化意义
【分类号】:J609.2
【正文快照】: 初唐帝王的乐舞观是唐代诗乐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但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除唐太宗外,其他初唐帝王的乐舞观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初唐各帝王的乐舞观不仅具有承继关系,而且也持续发展、变迁。大体而言,高祖乐舞观的特点是开明兼收,太宗的乐舞观则在开明的同时又有开创;高宗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蔚;;武则天之文学观与初唐洛阳诗坛[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赵小华;;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学关系述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李西林;;唐代宫廷音乐管理机构制度述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龙玉兰,吴华山;简论唐太宗的乐舞文化观[J];求索;2004年07期
5 赵小华;;雅正:唐太宗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的核心[J];文史哲;2007年02期
6 柏红秀,李昌集;泼寒胡戏之入华与流变[J];文学遗产;2004年03期
7 郑宝华;唐代音乐中和的审美观念意蕴[J];中国音乐;1996年02期
8 郑祖襄;“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及其他[J];中国音乐学;2001年04期
9 陈四海;;唐太宗论乐中的音乐思想——兼论他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政策[J];中国音乐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孝玲;;《白傜歌》:从乐府到元曲[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李硕文;;浅谈竹枝词起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3 余恕诚;;宫体·宫词·词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罗红艳;浅议宋代的声诗[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刘建;;舞蹈身体元语言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李文才;贺春燕;;试论佛教传播对魏晋南北朝图书出版的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6年06期
7 沈文凡;左红杰;;近百年武则天与上官婉儿诗歌研究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沈文凡;李博昊;;试论温庭筠的乐府歌诗与诗词体式过渡[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董艳秋;;敦煌卷子S.6171“降诞宫中”一首本事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10 陈珊珊;;关于宋代音乐转型的一些思考[J];沧桑;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2 王义康;;中国发现东罗马金币波斯萨珊朝银币相关问题研究[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欧妮;;永恒的艺术魅力 全面的艺术感受——从琵琶演奏入手新解《琵琶行》[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梁海燕;;新的收获,,新的起点——评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5 普慧;;两汉上郡龟兹属国及其文化遗存考臆[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孔令梅;敦煌大族与佛教[D];兰州大学;2011年
7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自华;温庭筠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晓红;宋代帖子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杨茜;白居易“歌诗”创作、中隐思想及其诗歌的传播[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莉;唐元和时期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马艺源;隋代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尚琰;武德贞观时期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任立鹏;唐代宫廷消费问题初探[D];西北大学;2011年
8 王玉国;唐代凉州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花明;一曲“阳关”叠至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翟彬;唐代咏乐诗的内容特点和美学风格[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国韬;龙赛州;;宣徽院与宫廷戏剧乐舞关系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2 赵国权;孟亚;;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论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对知识、思想世界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王海英;隋唐时代的乐舞机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李石根;关于郑译与万宝常的两个八十四调——评《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5 李西林;;盛唐乐官编制、乐人数量问题探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崔岩;评唐太宗的音乐观[J];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7 郭海文;;洛阳与武则天的“颂”诗[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邓小军;初唐诗:唐诗精神的跃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黄翔鹏;;八音之乐与“应”“和”■考索(《“八音之乐”索隐》上篇)[J];音乐艺术;1982年04期
10 修海林;隋唐宫廷音乐机构中的音乐教育活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2 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光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变迁与“同宗”现象[J];中国音乐;2003年02期
2 查子明;民歌演唱趋同现象原因之探讨——以酒歌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王鹏龙;刘晋萍;;论朔州秧歌与地方文化[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董秀团;;剑川石宝山歌会的历史变迁及文化内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周萌;;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歌[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年08期
6 傅丽娜;丁承运;;中原弦索音乐的传承与变迁[J];中国音乐学;2011年01期
7 朱敬修;宋代曲子兴衰思辨[J];中国音乐;1992年04期
8 马志伟;;恭城平地瑶吹笙挞鼓的起源与变迁[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9 杨海源;噪音的概念[J];中国音乐学;2004年04期
10 阎颖;田强;;传承与裂变: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分野[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洛秦;;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管建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当代历史文化意义[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 姚艺君;“唱响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意义[N];中国艺术报;2011年
2 马盛德;民间舞蹈普查重在发掘民间艺术的本真[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李松;民族声乐的“我是谁”之惑[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王瑜卿;横看成岭侧成峰[N];文艺报;2009年
5 通讯员 雷宏伍 记者 胡兴国;寻访“黄四姐”[N];恩施日报;2006年
6 武文华;自由中挥洒倔强之美[N];音乐周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彭宽;挖掘母亲河沿线的民歌宝藏[N];中国艺术报;2008年
8 文化2005;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15个小时才能看完[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赵忱;中芭打动“苛刻”观众[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江东;肢体的记忆[N];中国艺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迟凤芝;朝鲜文庙雅乐的传承与变迁[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3 陈超;该拿什么音声“献”给你?[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孙宁宁;日本地歌三味线角色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潇苑;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生活的历史变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谢穗;河北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刘轲;日本雅乐的形成及对中国唐代燕乐的接纳与变迁[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4 陈小平;于都客家唢呐艺术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函旭;一个走出传统的传统乐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6 王璐;中日音乐结构术语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7 吴佳文;音乐传承的时代变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杨高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绛州锣鼓传承变迁状况的考察与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9 雷娟;山西平定县“武迓鼓”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10 文江涛;柳城壮族歌师传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01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60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