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晚期三部协奏曲的创作研究与情感解读
本文关键词:巴托克晚期三部协奏曲的创作研究与情感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巴托克 晚期三部协奏曲 创作特征 情感表达方式 情感体验
【摘要】:本文以巴托克晚期创作的《乐队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提琴协奏曲》为研究对象,试图解读巴托克的晚期创作与内心情感。巴托克这一时期的创作不同于早期的浪漫主义风格、中期的激进主义探索,而是运用具有个性并成熟的现代创作技法,强调个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这种情感表达来自巴托克对晚期遭遇的种种内省,因此笔者将巴托克晚期这一创作特征作为研究切入点,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协奏曲为例,试图运用历史、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依据三部协奏曲创作的客观历史背景,在对三部协奏曲的技术分析过程中总结其创作特点,揭示三部协奏曲的情感表达方式,并与早期、中期相关作品略作比较,最后,结合个人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解读三部协奏曲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巴托克晚期的内心情感世界。
【作者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关键词】: 巴托克 晚期三部协奏曲 创作特征 情感表达方式 情感体验
【分类号】:J614
【正文快照】: 引言 巴托克是20世纪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民族音 乐学家,他一生的创作可以分为早期(1903-1919)、中期 (1920-1940)和晚期(1940-1945),其中早期的创作受理 查德?施特劳斯、李斯特等人的影响,具有古典浪漫主义风 格;而中期是对激进创作技法的探索阶段;晚期则是在美国 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钱建明;巴托克中提琴协奏曲的调式形态及其旋律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年03期
2 杨燕迪;;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肖邦《第一即兴曲》作品29的个案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陆小玲;音乐的情感表达与理解[J];中国音乐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相茹;;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的文化性解读[J];北方音乐;2012年01期
2 邹丽;;论音乐的形象与情感特征[J];大众科技;2011年01期
3 叶林琳;;从古典到当代——中提琴诠释功能的演变与发展(一)[J];当代艺术;2012年03期
4 周圣音;;从创作立意的角度谈作品演绎——以肖邦《c小调夜曲》(作品48之1)为例[J];钢琴艺术;2013年04期
5 宋佳;;肖邦《E大调练习曲》(作品10之3)的“个人再创造”问题探究[J];北方音乐;2013年06期
6 邱桂香;;“中国视野”与后殖民语境下的西方音乐研究述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骆婧;;从《目连救母》看仪式戏剧的衍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中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刘丹霓;;双赢还是两难——由查尔斯·罗森等国外学者的分析理念所启发的对音乐学分析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0年10期
9 姚益锋;;期刊中有关西方音乐史学方法的梳理[J];黄河之声;2011年06期
10 徐映璐;;中国期刊网1994-2004十年间发表中提琴文献综述[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小玲;;音乐素养与人的整体发展[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冯存凌;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诗乐关系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4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王晶;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音乐语言与结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6 袁昱;杜鸣心交响音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金龙;音乐美感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铭;普朗克即兴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张晓琪;江文也《林庚抒情歌曲集》中三首作品的解读与演唱分析[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施艺;京西柏峪“燕歌戏”实地调查与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郝R,
本文编号:700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70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