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多调性对位作品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巴托克多调性对位作品分析研究
【摘要】: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音乐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主张各种观点和创作手法的音乐流派在不同领域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其中在多声部创作对位领域里,多调性成了许多作曲家常用的手法之一。 多调性对位的产生,伴随着1910年后调性等级制的解放和与和声技法的告别,其原由既是为了削弱传统功能性和声的重要性,转而注重旋律线条与复调风格的横向写作;也是在线性对位或不协和对位的写作原则基础上,进而采用单一调性旋律扩展为诸多调性旋律的结合。与此同时,多调性对位的运用还顺应了1910年至1940年音乐创作中出现的扩展调性倾向。 本文主要以二十世纪多调性对位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运用实例分析法对多调性对位的发展脉络、概念、对位类型上做出论证;其次,从巴托克的音乐思想空间与创作构想、调性思维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究;最后对巴托克多调性作品进行专项分析。以此说明多调性创作作为二十世纪初开始的新型调性思维,是现代乐派作曲家采取的一种既脱胎于调性体系又力求远离调性体系的重要创作手法。 通过研究,总结巴托克多调性作品的对位结构、创作技法、调性功能特点,进而给我国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积极性建议。
【关键词】:多调性 巴托克 织体分析 调性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10-11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多调性对位的考察13-27
- 2.1 多调性对位历史渊源13-15
- 2.2 多调性应用及复调结构15-21
- 2.3 现代多调性概念界定21-27
- 第三章 巴托克及其调性空间27-38
- 3.1 巴托克的音乐思想空间27-30
- 3.2 巴托克的创作思想30-31
- 3.3 巴托克创作技法的特征31-38
- 第四章 巴托克多调性对位织体分析38-53
- 4.1 多调性对位和声特点分析38-44
- 4.2 多调性对位特点分析44-48
- 4.3 多调性对位结构特点分析48-53
- 第五章 结语53-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59
- 附录A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_g;;巴托克音乐的结构原理——黄金分割与斐波拉契数列在巴托克音乐中的运用[J];四川戏剧;2011年04期
2 王自东;;利盖蒂《音乐探索》及“十二音全集”音高构造法研究(下)[J];音乐研究;2011年04期
3 冯莉;;试析六首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上)[J];钢琴艺术;2011年07期
4 李浩然;;米约多调性钢琴组曲《回忆巴西》中的和声现象初探[J];大舞台;2011年06期
5 孙宪伟;;巴托克新民族主义音乐的艺术特征[J];飞天;2011年12期
6 杜娟;;巴托克钢琴音乐中的表现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7 常沁怡;;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J];电影评介;2011年12期
8 李肖一;何玉明;;关于巴托克民族音乐学实践与理论的研究[J];作家;2011年16期
9 贺婷婷;;音乐中的人生——记贝拉·巴托克[J];艺术教育;2011年09期
10 尹婷婷;;《忆巴西》钢琴套曲的典型写作特点及其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波;;巴托克与他的《小宇宙》[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杨紫藜;;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高伟;;高师钢琴教学内涵的二维阐释——一种基于音乐审美与文化传承理念的解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王丹琴;;东西交融:柯达伊教学体系中的多元性分析[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建;“邮思”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2年
2 张蕾;白建宇携手爱乐演绎巴托克名篇[N];音乐周报;2005年
3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4 高为杰;巴托克的绝笔之作[N];音乐周报;2004年
5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作曲家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6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作曲家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7 李瑾;“巴托克”在齐默尔曼手中出新[N];音乐周报;2005年
8 智明;鲍元恺和巴托克的“对话”[N];音乐周报;2006年
9 潘阳;紧张诡异的天外之音[N];信息时报;2000年
10 景作人;听“北交”闭幕音乐会[N];音乐周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甜;常态与裂变:巴托克音乐创造的双重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利剑;论巴托克音乐创作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韩晋宁;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和声手法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4 刘霄;巴托克钢琴组曲《在户外》的音乐特色与演奏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牛丰;探索巴托克《在户外》组曲的音响特色及演奏[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胡亚蓓;巴托克《小宇宙》的教材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常沁怡;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分析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莉娜;巴托克钢琴组曲《户外》音乐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思特;巴托克《小宇宙》探微[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10 张潇;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02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70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