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浅议柳琴戏丰富多变的演唱形式及唱腔特点

发布时间:2017-09-24 05:27

  本文关键词:浅议柳琴戏丰富多变的演唱形式及唱腔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柳琴戏 唱腔 演唱形式 特点


【摘要】:戏曲音乐文化以它唱腔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文化资源,本文所论述的柳琴戏,只是中国地方戏曲曲种的一个缩影,意在通过对柳琴戏唱腔的论述与梳理,为地方戏曲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求得理论支撑,以促进戏曲与音乐文化更科学地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关键词】柳琴戏 唱腔 演唱形式 特点
【分类号】:J617.5
【正文快照】: 多年来,中国戏曲以它唱腔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为一种音乐文化,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文化资源,,被现代音乐广泛借鉴、运用并日趋发展起来。中国戏曲音乐的根基在于丰富多彩的唱腔。只有系统、深入地研究其唱腔,才能真正挖掘戏曲音乐的唱腔特色,从而抓住戏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孔文;;柳琴戏唱腔特点探究及引发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0年01期

2 崔长永;浅析柳琴戏的唱腔特点[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吉志;六十多年来蒲松龄俚曲研究概述[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2 郑秀琴;;清代《聊斋志异》戏曲改编及其研究综述[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3 王荣;;浅谈元杂剧《盆儿鬼》与《哈姆雷特》中的鬼魂显灵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4 胡姗姗;;“花雅之争”与《红楼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张莉;;回响时代强音的史剧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6 李舜华;花园内外,阴阳两界─—试论《牡丹亭》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的分与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张乃良;论书生负心戏的嬗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王浩然;;论施绍莘昆曲创作的时尚特征[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李真瑜;;论戏剧流变与社会文化时尚的关系[J];武陵学刊;2010年06期

10 王万岭;;元杂剧“折”的起始与本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许并生;;由德江傩戏论傩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存秀;城市之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5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庆龄;吴梅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燕飞;《牡丹亭》的传播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9 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毛忠;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梅;丁耀亢戏曲作品民俗描写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郭德华;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 [二八板]类唱腔的差异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何斓;教化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新华;柳子戏衰落的原因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枫丹;论北宋杂剧优语的历史背景[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雍正伟;卢前散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胡俊平;洪炳文戏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曹新玲;民国时期开封剧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常青;光山花鼓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雷;;“拉魂腔”研究综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燕;;浅析京韵大鼓的三大唱腔流派——刘派、白派和骆派[J];黄河之声;2011年02期

2 程志;;浅谈柳琴戏的艺术特色[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崔长永;浅析柳琴戏的唱腔特点[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4 郭琳;;浅析柳琴戏的伴奏[J];剧影月报;2007年01期

5 徐友利;;柳琴戏的唱腔与创新[J];剧影月报;2008年05期

6 李峰;;柳琴戏的音乐与板式[J];剧影月报;2009年02期

7 张晓霞;唱腔与人物塑造[J];艺术百家;1999年03期

8 胡永明;;柳琴戏——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剧种[J];剧影月报;2006年06期

9 黄丽红;;浅探柳琴戏的唱腔与唱法[J];剧影月报;2008年01期

10 胡红侠;;东路柳琴的女腔板式[J];剧影月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永康;;谈超大型船舶的操纵特点[A];2009特大型船舶操纵和船舶安全与管理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明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对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徐庆国;黄丰;;关于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思考[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4 李忠民;;浅谈现代防雷技术[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声波;罗志国;黄焱秋;;我院30年儿童肿瘤发生情况分析[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方铁;张锦鹏;;论西南边疆跨境民族的特点和历史传统[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任挪颖;晏刚;;燃气热泵的发展优势[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泉晶;施义方;;消化性溃疡147例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中国第十四届内镜医学学术大会、《中国内镜杂志》创刊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恩德思奖(Endoscopics Award)颁奖大会论文汇编(二)[C];2005年

9 宋辉;;试论电子档案的特点与管理[A];新时期档案工作论文集[C];2005年

10 钟国伟;;我国医疗纠纷基本特点分析[A];福建省卫生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淑君邋韩笑;柳琴戏如何“拉魂”[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邢兆远;柳琴戏: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N];光明日报;2009年

3 孔培培;在困境中探索多元化市场经营[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王新民;好听易唱情亦真[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刘苏;戏如人生[N];徐州日报;2010年

6 王秀庭;遗产不排斥发展[N];音乐周报;2008年

7 田绍义 曹启章 刘好忠;胶东之花:山东茂腔[N];联合日报;2008年

8 颜波 刘正凯;“胶东之花”———胶州茂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张安 傅子栋 刘厚珉;落子唱响新农村[N];菏泽日报;2006年

10 杨金会 本报记者 郭庆权;话说西城派东北大鼓[N];锦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2 何丽丽;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志清;粤语音韵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4 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文廷海;清代春秋谷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万志全;扬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立新;日本违宪审查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蕾;论枣庄柳琴戏的唱腔与念白[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曹霞;辰河高腔音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敏;柳琴戏唱腔音乐探析[D];河南大学;2006年

4 马士影;庐剧的唱腔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武艳;徐州柳琴戏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张兆颖;福建南音琵琶工尺谱与唱腔关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严文海;“人教版”与“北师版”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岳娟;无尽的探索[D];河南大学;2005年

9 张艳如;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艳华;历史文化视野中的福建坊刻本[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09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09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7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