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乐感的本土化探索——《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评介
本文关键词:双重乐感的本土化探索——《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评介
更多相关文章: 理论与实践 音乐教育观念 音乐体系 音乐教育体系 双重音乐能力 实践操作 语言文化 多元文化 美国音乐 技术能力
【摘要】:正"双重乐感"(bi-musicality)的理论与实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所提出,意谓音乐学家在研究某个特定民族或风格的音乐时,必须具有完全参与该种音乐体系的能力,犹如研究语言文化者必须首先掌握被研究对象的语言那样参与两种音乐体系的训练,能够表演一种自己所研究的文化乐器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纯粹理论的层面。此理论亦称为"双重音乐能力",强调"实践操作的技术能力及感性认知",认为"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理解了他文化的音乐基础后,才能更好地用语言来描述该音乐"。随着20世纪后半期以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提出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暨西域文史中心;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 音乐教育观念 音乐体系 音乐教育体系 双重音乐能力 实践操作 语言文化 多元文化 美国音乐 技术能力
【分类号】:J605
【正文快照】: “双重乐感”(bi-musicality)的理论与实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所提出,意谓:音乐学家在研究某个特定民族或风格的音乐时,必须具有完全参与该种音乐体系的能力,犹如研究语言文化者必须首先掌握被研究对象的语言那样参与两种音乐体系的训练,能够表演一种自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艺兵;;在家门口的田野上——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中国话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体验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09期
3 ;《体验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11期
4 ;《体验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12期
5 ;《体验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10年01期
6 孙明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论和声教学中合唱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年02期
7 郑中;;论音乐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实践[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李焕之;音乐民族化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音乐;1956年11期
9 徐孟东;;理论与实践的对位——作曲家、复调理论家、教育家陈铭志创作、研究与教学成果述评[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席玲玲;;试论民族高校艺术专业手风琴课程的建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晓十;;在理论与实践间徘徊——三十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声教学述评[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何敏;;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法 推进音乐课程改革[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徐锦华;;社会音乐问题刍议[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4 刘诚;;论和声分析教学[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晓江;;属七和弦中三全音的价值及律数[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施舟人;;“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陈自明;;亚洲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印度、中国、菲律宾音乐现状的比较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8 汤亚汀;海伦·迈尔斯;;民族音乐学最近二十年的方向[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9 常佳;;关于小提琴民族化问题的一些思考[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谌强;音乐教育体系创新试点启动[N];光明日报;2011年
2 李东明;9大音院作曲系主任呼吁教改应慎重[N];音乐周报;2007年
3 努尔比亚·吐尔地;共同守护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孟绮;弘扬先贤思想 拓宽研究空间[N];音乐周报;2006年
5 陈婷婷;乐器学研究进入国际视野[N];音乐周报;2006年
6 李延红;西域遗音回响天山南北[N];音乐周报;2007年
7 王亚光邋李睿;“马头琴热”背后之忧:拉“音”易,拉“魂”难[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王亚光 李睿;“草原天籁”马头琴传承发展路在何方?[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9 李晓林;庆阳唢呐:把人生演个周遭[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王小宁;世界社区音乐教育浏览(二)[N];音乐周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昕;道布勒与美国高等舞蹈教育的发生之本质与关系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林能杰;二十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先艳;论民间合奏乐种的传承方式[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4 吴凡;秩序空间中的仪式性乐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学荣;音乐教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乔邦利;在多元化的进程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3 赵明;高师视唱教学“唱名法”的理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晶;小提琴的乐律学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仲崇连;多元文化语境下巴布亚新几内亚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6 刘雪;雅马哈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7 赵晶晶;韩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金婵娟;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中小学视唱练耳教学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琨;关于“唱在气息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安娜;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音乐[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46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4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