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论贝多芬创作思想的主体间性哲学场域

发布时间:2017-10-08 16:00

  本文关键词:论贝多芬创作思想的主体间性哲学场域


  更多相关文章: 贝多芬 创作思想 主体间性 场域


【摘要】: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
【关键词】贝多芬 创作思想 主体间性 场域
【分类号】:J60-02
【正文快照】: 哲学作为一门分析学科,用来阐释思考的世界,探索全面终极的事物,思辩模糊概念,因此,哲学是学科高端层面的引领。由此,本文试图展开对贝多芬创作思想的主体间性哲学场域的论述。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主客体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海涛;;中西美学中的主体间性精神辨释[J];东南学术;2012年03期

2 张燕;;贝多芬“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黄卫星;李彬;;传播: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4 孙飞宇;;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舒茨主体间性理论再讨论[J];社会;2013年01期

5 杨春时;;他者性的美学:超越性与主体间性的变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刘承华;;中国音乐美学的主体间性——中国传统音乐中人与对象的关系[J];中国音乐;2007年02期

7 张乐心;;关于中国贝多芬接受历史的几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崔学荣;;试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间性[J];中国音乐学;2009年03期

9 崔学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其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中国音乐;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郑伟;;论古琴音乐艺术的主体间性[J];大舞台;2013年01期

2 杨和平;;感性的体验 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崔学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J];音乐研究;2012年03期

4 曹千慧;;试论古琴美学思想中的主体间性[J];美与时代(下);2010年11期

5 崔学荣;;试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间性[J];中国音乐学;2009年03期

6 崔学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其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中国音乐;2012年03期

7 李军学;;网络文学的本体之思[J];未来与发展;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殷学国;中国诗学渔樵母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瑰宝[D];山西大学;2011年

2 朱蕾静;从《金玉奴》看荀慧生音乐表演美学特征[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时;;不同领域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东方丛刊;2006年01期

2 水田;;在丰子a7的笔下贝多芬变了样[J];读书;1958年16期

3 严宝瑜;;歌德为什么不接受贝多芬? 读罗曼·罗兰《歌德与贝多芬》受到的启示[J];读书;1984年01期

4 叶玉洪;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年01期

5 张翔;;贝多芬音乐思想的第二表达式[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6 孙佳宾;论音乐理解[J];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7 陈锋;;课堂情境中的主体间性初论[J];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8 廖辅叔;贝多芬在中国[J];音乐研究;1992年03期

9 严宝瑜;;贝多芬在中国的接受史初探[J];音乐研究;2007年03期

10 崔学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目标构建与表述[J];音乐研究;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丽;;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的创作思想及风格特点——以作品op106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0年05期

2 李方;;试论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双重结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3 孙静;;贝多芬《C大调回旋曲》的音乐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4 何平;;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和声特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5 关健东;;贝多芬《C大调回旋曲》的艺术特点浅析[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6 孙祖洪;易希平;;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解析——以《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2)第三乐章为核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杨民望;;从黑暗到光明 从痛苦到欢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简介[J];音乐爱好者;1981年03期

8 ;“金歌劲舞热”在沪逐渐降温,贝多芬作品引来购票“长龙”[J];人民音乐;1985年11期

9 黄小钧;卡拉扬的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和荷罗维茨的莫斯科独奏会[J];中国音乐;1987年01期

10 彭志敏;;回归与超越——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探微[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伊娜;;乐圣贝多芬钢琴才能的启示——对中国当前钢琴教学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叶芳;;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美学意义[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谢滨妃;;从巴洛克时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调性语言的发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齐国;;音乐与情[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苏永进;李朝润;;办好社会音乐的一个有益尝试——浅谈创办江苏电视艺术团的体会[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6 齐海东;;我是怎样讲授《交响乐欣赏》课的[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于润洋;;从交响音乐鉴赏谈音乐的特性——在全国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课教师培训班上的学术报告[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伍润强;;音乐 时代大潮的浪花——谈潘军伟的两本书[A];2005年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5年

9 杨梅;;音乐欣赏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思想的探讨[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李众川;;理工科院校应重视音乐素质教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巫育辛;拜谒贝多芬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瓦格纳中国协会秘书长 音乐评论家 刘雪枫;最后的贝多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刘雪枫;心灵风暴与神圣的安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伊君;诗意与失意[N];音乐周报;2003年

5 卞祖善;简洁质朴 生动活泼[N];音乐周报;2004年

6 马跃;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N];音乐周报;2002年

7 赵世民;诱惑与风险同在[N];音乐周报;2003年

8 戴定澄;洋溢着人性温暖与渴望的诠释[N];音乐周报;2003年

9 马萱译自《联合报》;遗失115年的贝多芬乐谱手稿被发现[N];音乐周报;2005年

10 张欢;北大小琴童纪念贝多芬235周年[N];音乐周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3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7 刘洪;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8 徐文正;我国新时期三部严肃歌剧音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9 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10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2 刘雪莎;奏鸣曲式在贝多芬钢琴套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唐雯;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高潮处理手法[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炫;从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风格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振华;论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及演唱[D];河南大学;2009年

7 董方;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的研究与演绎[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裴佳;试论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兼谈早期键盘变奏曲的发展[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9 韩洋;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焰;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94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94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5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