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红河县哈尼族“阿茨”多元情境论

发布时间:2017-10-15 04:29

  本文关键词:红河县哈尼族“阿茨”多元情境论


  更多相关文章: 哈尼族 阿茨 歌唱情境 多元特征


【摘要】:“阿茨”是哈尼族民间音乐中的一种,哈尼族称之为山歌或情歌,有玩耍、动情之意。本文以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为考察点,从哈尼族歌唱“阿茨”的时空变化着手,以“阿茨”不同的音乐情境为出发点,将“阿茨”分为三种,即栽秧时节大声唱的“哧玛·吾处阿茨”,男女谈情幽会时小声唱的“哧V阿茨”,,老人过世时的哭丧歌“米刹威”与情歌“哧V阿茨”的混搭形式“瑟雀古”。文章从歌唱观念及行为、歌唱内容与形式、音乐形态及特征三个方面,对三种不同情境的“阿茨”,进行论述。所谓情境既是人们在参与某一事件时,与之相关的整个时空、背景和环境。情境也是在活动中所需要的氛围,它对个体的情感、意识与行为的变化,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而三种不同情境的“阿茨”之产生,都是因为时空的变化,环境的改变,产生了不同的歌唱形式。产生这样的现象,正是因为“情”与“境”的彼此交融,“情”从“境”中来,“境”中包含“情”。“情”与“境”互相依存,相互作用,这是文章要体现的中心论点。
【关键词】:哈尼族 阿茨 歌唱情境 多元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绪论7-13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7-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8-11
  •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1-13
  • 第一章 红河县普春村哈尼族自然人文背景13-19
  • 第一节 红河县普春村哈尼族自然背景13-14
  • 一、地理概述13
  • 二、人口与气候13-14
  • 第二节 红河县普春村哈尼族人文背景14-19
  • 一、族源历史14
  • 二、语言文字14-15
  • 三、生活习俗15-16
  • 四、宗教信仰16-19
  • 第二章 “哧玛·吾处阿茨”歌唱情境19-30
  • 第一节 歌唱观念及行为19-23
  • 一、歌唱观念19-22
  • 二、歌唱时空及行为22-23
  • 三、歌唱打破禁忌23
  • 第二节 歌唱内容与形式23-26
  • 一、歌唱内容23-25
  • 二、歌唱形式25-26
  • 第三节 音乐形态及特征26-30
  • 一、音乐形态26-28
  • 二、审美特征28-30
  • 第三章 “哧V阿茨”歌唱情境30-40
  • 第一节 歌唱观念及行为30-33
  • 一、歌唱观念30-31
  • 二、歌唱时空及行为31-32
  • 三、歌唱禁忌32-33
  • 第二节 歌唱内容与形式33-35
  • 一、歌唱内容33-34
  • 二、歌唱形式34-35
  • 第三节 音乐形态及特征35-40
  • 一、音乐形态35-37
  • 二、审美特征37-40
  • 第四章 “瑟雀古”歌唱情境40-50
  • 第一节 歌唱观念及行为40-44
  • 一、歌唱观念40-42
  • 二、歌唱时空及行为42-44
  • 三、歌唱禁忌44
  • 第二节 歌唱内容与形式44-47
  • 一、歌唱内容44-46
  • 二、歌唱形式46-47
  • 第三节 音乐形态及特征47-50
  • 一、音乐形态47
  • 二、审美特征47-50
  • 结论50-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青;游凌涛;;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形式与结构特点[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兴荣;哈尼族民间八声部复音唱法的艺术特征[J];音乐研究;2001年01期

3 张兴荣;哈尼族器乐宫调探谜[J];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01期

4 白学光;哈尼族丧葬音乐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01期

5 白学光,汪致敏;哈尼族情歌“阿茨”[J];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05期

6 李元庆;哈尼族传统音乐的多元功能[J];民族艺术;1996年04期

7 白学光;;解读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以红河县普春村为案例[J];民族艺术研究;2007年06期

8 蒋颖荣;;哈尼族丧葬仪式的伦理意蕴[J];思想战线;2009年02期

9 钱叶春;;哈尼族情歌的风俗性研究[J];山花;2013年20期

10 黄凌飞;;红河南岸地区哈尼族栽秧歌的文化解读[J];中国音乐;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1035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035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8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