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作品之乐性分析实用守则
本文关键词:中国声乐作品之乐性分析实用守则
【摘要】:每一首声乐作品都由"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部分组构成。"显性因素",是指声乐作品谱面呈现的"曲谱"和"歌词"两部分。"隐性因素"是指声乐作品外延所涵盖的"类别"、"创作背景"、"地域"、‘"风格"等等,不同的作品其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文章将从这两部分着手,详细介绍中国声乐作品"乐性分析"之方法。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关键词】: 中国声乐作品 乐性 分析 声乐艺术指导
【分类号】:J616
【正文快照】: 作为一名声乐艺术指导,本人在与声乐专业同学长期的合乐过程中,发现他们在学习声乐作品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重视“声性”、忽略“乐性”。即——只是对于歌曲所涉及的声乐技术范畴有所练习和思考,而对于作品的内容以及所涵盖的音乐情感表达却不予以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燕;;女中音中国声乐作品研究探讨[J];中国音乐;2009年01期
2 杨云杰;;中国声乐对戏曲艺术的吸收与借鉴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2期
3 陆慧芬;;中国声乐语言的结构特点与运用[J];大舞台;2010年11期
4 薛静;;声乐学习中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1年19期
5 付红艳;;试论京剧演唱对诠释中国声乐作品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1年07期
6 马金泉;;中国声乐赛事刍议[J];歌唱艺术;2011年02期
7 卿泽;;中国声乐作品的力度形态与风格之联系初探[J];音乐创作;2013年06期
8 冯光钰;努力创立中国声乐学派──从“中国声乐学术研讨会”谈起[J];中国音乐;1997年03期
9 陈石萍;中国声乐史折枝[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何卫,王金宝;中国声乐走向世界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行效;徐茜;;20世纪中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思考[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徐行效;徐茜;;20世纪中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思考[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辉;对中国声乐学派的思考(摘要)[N];音乐周报;2013年
2 金铁霖;中国声乐的发展与未来(摘要)[N];音乐周报;2013年
3 ;中国声乐学派的构想和构建(续第40期)[N];音乐周报;2013年
4 吴雁泽;打起中国声乐学派的大旗[N];音乐周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刁艳;中国声乐寻根之旅延安起航[N];音乐周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竞;中国声乐要展现中国文化的个性和魅力[N];辽宁日报;2012年
7 白宙伟;用中国的方式办中国的事[N];音乐周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金惠子;中国声乐追梦人[N];音乐生活报;2011年
9 陈言放;浅谈中国声乐发展的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李晓晨;金铁霖:让“中国声乐”唱响世界[N];文艺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曾萱;中国声乐作品中花腔唱段的特点分析与风格把握[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媛媛;“中国声乐”教育体系中兼容并包特征的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3年
3 僧文莉;论美声花腔演唱艺术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4 聂品;论女中音声部中国声乐曲目的选择[D];武汉音乐学院;2015年
5 周晶;《唱论》解读两题与“中国声乐学派”[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朱容乐;中国声乐心理学简史(1981-2010)[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7 宋晓晨;廖昌永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中的创新[D];天津音乐学院;2015年
8 刘紫光;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应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5年
9 陈一楠;中国声乐教育师资与人才培养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35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035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