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南北派艺术风格的互补与共荣
本文关键词:竹笛南北派艺术风格的互补与共荣
【摘要】:竹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竹笛艺术魂丽多姿,具有深厚的美学文化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并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南北派竹笛在地域、艺术风格特点上则互有异同,本文通过对比竹笛南北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和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以此来说明我们学习接受任何一门艺术门类,都不应该分什么南北或中西,我们也不能因为南北派风格各异,而各存门户之见,而应当放宽视野,把前人积累的经验继承发扬延伸下去,竹笛的发展方向,应同时融合“北派”的粗犷豪放和“南派”的婉转细腻。把南、北派技巧有机地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完美无派别界限的特点,使其走向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32.1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李城;迟震;;梨乡唢呐乐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宋恩伟;;乐舞一体话六代 秦汉俗乐占先声——秦汉俗乐兴起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4 李为渠;;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5 海君;;论“宰割辞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何晴利;;“乐府”始创年代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7 侯晓霞;;八十四调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王萍;;论唐代琵琶诗之意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覃勤;;中国“乐”与“诗”的分合渊源及关系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孔静柳;;音乐节奏型命名的具体策略[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建虹;;大学生音乐素养与情绪情感的关联性初探——以乐山的3所高校为例[A];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方建幫;;秦子旽及同出钟声研究[A];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蔡秉衡;;脱夷入华:《魏书·乐志》隐没他者的笔法寻迹[A];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7 刘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星;乾嘉杂剧形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宋娟;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中国民间小戏与西方音乐剧比较研究》用黄梅戏《天仙配》和音乐剧《猫》为例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英霞;小说《金瓶梅》的音乐史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施冰青;福州十番音乐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牟菲;南朝吴声与吴地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11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211595.html